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于2015年9月升級為國家高新區,行政管理面積138平方公里,包括“一鎮一街道”(沙家浜鎮和東南街道),擁有全國縣級市中首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以及中國內地唯一一所世界聯合學院(UWC),區域人口約21.4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6.4萬人)。近年來獲得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等稱號。202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9億元、增長35.9%。在最新全國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中,常熟高新區位居第62位,實現“七連進”。
——區位交通優越便捷。常熟高新區地處長三角經濟帶中心,緊鄰上海浦東、虹橋、蘇南碩放三大國際機場,S20號線(昆承湖東側)正在規劃,G524蘇常快速路、昆承快速路、錫太公路、青墩塘快速路等多條主干道路在轄區內交匯,常臺高速公路沙家浜互通、常熟東互通、高新區互通先后通車,形成了蘇州市內半小時交通圈和對滬、寧、杭等重點城市一小時交通圈,形成了常熟市內古城、交通樞紐、城市商圈一刻鐘交通圈,實現了區域內10分鐘上高速,5分鐘上快速路。
——雙湖聯姻交相輝映。近年來,常熟高新區積極推動以昆承湖為中心向南發展,通過與蘇州工業園區、中新集團合作,推動金雞湖和昆承湖“雙湖聯姻”,共同打造中新昆承湖園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深度融合。2023年1月,中新昆承湖園區開工建設。中新昆承湖園區規劃總面積約46.4平方公里,重點構建“數字科技+新能源”和現代服務業的“2+1”產業體系,按照“一年定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規模、十年展新城”的序時開發,立足昆承湖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特色,未來將形成“一湖兩灣三軸”規劃結構、“一湖十島”空間布局,形成湖城相擁、產城相融的現代產業園區,并致力成為綠色低碳示范地、創新創業聚集地、文教產研融合地、美好生活向往地。
——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常熟高新區是全市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區域以打造汽車產業創新集群為“龍頭”,重點發展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智能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支柱產業,并積極布局新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現落戶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家企業,包括豐田、三菱、大陸汽車、西門子等34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57個項目,10家全球百強汽車供應商投資的18個項目,海力達、凱毅德、住友電裝等一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企業53家,在細分領域進入國內前三的豐田氫能研發、重塑科技、治臻新能源等氫能企業12家。2023年規上工業總產值1242.2億元,其中規上汽車產業產值541.3億元,占規上總產值達43.6%。
——科技創新聚勢賦能。依托全國縣級市中首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優勢,與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江蘇省產研院、常熟理工學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一批創新平臺、孵化產業項目428個,其中解決“卡脖子”關鍵技術的單晶葉片項目納入蘇州實驗室首批啟動項目。正力新能入選全市首家中國獨角獸企業,現有國家級眾創空間4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個,飛地科創中心2個(北京、上海),集聚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43家,高新技術企業279家,發明專利擁有量2623件,獲批省知識產權建設示范(園區)。各類科創載體超100萬平方米。2023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729.1億元,占規上產值比重58.7%,累計獲評國家領軍人才、省雙創人才、姑蘇人才、常熟領軍人才588人次。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持續深化以“創新街區”為特征的空間研究,圍繞產、學、醫、住、購、娛、體等加速布局建設,區內擁有UWC+創新島、中新創智島、昆承科創港、低碳數字產業園、邁寶國際總部等高端產業載體,世界聯合學院(UWC)、CWA世華學校、華師大二附中常熟實驗學校、倫華外國語學校等優質教育資源,海吉亞醫院、新寧醫療等高端醫療機構,日航、昆承湖凱悅、塔亞普拉等五星級酒店,金茂智慧科學城商業中心以及地標級商業綜合體永旺夢樂城,沙家浜5A級旅游景區、昆承湖帆船賽、“小世界杯”足球聯賽等文旅項目及賽事,城市功能更為完善,城市品質更為精致。
常熟高新區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緊抓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中新昆承湖園區建設為抓手,在落實中國式現代化常熟新實踐,譜寫更高品質“江南福地”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中打頭陣、當主力、挑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