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境內有距今5000余年的崧澤文化遺址和距今4000余年的良渚文化遺址;虞山等山丘有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吳文化遺址。商末,周族首領古公亶父的兒子太伯、仲雍(虞仲)兄弟讓國南來,在太湖以東建立句吳國,仲雍歿后葬于海隅山,山因之改名虞山,仲雍成為常熟歷史上有據可考的人文始祖。春秋時期,里人言偃為孔子72賢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稱“文學子游”。后以孔門十哲第九人配祀孔廟,后人尊為“道啟東南”“南方夫子”。科舉時代,自唐至清,有進士488名,其中狀元8名,榜眼4名,探花5名。仕至三品以上的宰執10名,封疆大臣20多人。封建時代,清官廉吏忠臣諍臣,代不乏人。文學藝術領域,流派紛呈,在書畫、音律、文學、金石、出版、藏書、學術等領域,人才輩出。元代畫家黃公望被列為“元四家”之首。明代琴家嚴澂,創“虞山琴派”。天啟年間,王毅擅微雕,所刻核舟令人嘆服。明末清初,“東南文宗”錢謙益為“虞山詩派”首領;毛晉“汲古閣”印刷版本流遍天下。清初,畫家王翚及其弟子創“虞山畫派”,王翚與另一畫家吳歷俱名列清初畫壇“清六家”;林皋等篆刻名家在印壇異軍突起,立“虞山印派”。清末的翁同龢、楊沂孫為書法大家。清末民初,趙石的篆刻,名滿江左;沈石友的藏硯,蜚聲海外。常熟藏書,自宋代至清末民初,代有大家,其中鐵琴銅劍樓藏書傳承五代,為晚清海內四大民間藏書樓之一。常熟修志,自宋延至民國,歷代纂修的縣志、鄉里志、專志,數量之多,全國少見。此外,經學、小學、史學、佛學、考據、校讎、版本目錄等學術領域也涌現出一批卓有成就的學者。20世紀初,常熟文藝領域有著名小說家、翻譯家曾樸,所著《孽海花》被魯迅列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首;徐念慈創作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被認為是中國科幻小說的先驅;黃人的《中國文學史稿》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史專著,因編《百科新大辭典》被稱為“現代百科全書之父”;徐枕亞、吳雙熱被稱為文壇“鴛鴦蝴蝶派”的開山鼻祖和代表人物;美學家宗白華為中國現代美學研究的奠基者之一;龐薰琹在西洋畫、工藝美術方面卓有貢獻。新中國建立后,群眾文化成為文化活動的主體,老一輩作家、學者錢仲聯、戴逸、祁龍威等多有新作問世。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種文藝團體相繼成立,群眾文化活動空前活躍,文壇新生力量如雨后春筍涌現,專業、業余作者創作熱情高漲,個人著作層出不窮,部門單位編書蔚然成風。據資料統計,自商朝至2013年,常熟人中有著述者2400多人,著作6000余種。至2013年,常熟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有王淦昌、張青蓮、張光斗等24人,數量排位全國縣級市前列。全市有文保單位159處,其中國家級文保單位3處,省級文保單位19處,常熟市級文保單位137處。全市擁有各類藏品1.6萬件。被譽為“吳歌奇葩”的白茆山歌,是極富地域氣息的特色文化。近年來,常熟圍繞“一鎮一品”目標,著力推進特色文化建設并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江蘇省乃至全國都具有較高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