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常熟境內,撲入眼簾的,是百里平疇上的一座青山,這就是聞名于蘇南的虞山。
虞山,古稱海嵎山,也稱海巫山。據地理學家的考證,幾萬年以前,這里曾經是東海與大江連接處的一個寬廣的海灣。虞山與蘇州、無錫一帶的山巒,當時都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個個島嶼。由于長江挾帶的泥沙,年復一年地不斷在下游堆積,到了距今約五六千年前,滄海才逐漸演變成平原,形成了今天太湖流域眾多的湖泊和高聳的山峰。虞山因為東臨滄海,故其初名為海嵎山。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仙人只是神話,名人則自古有之。海蝸山后來之所以名聲日隆,是因為它和商代的三位賢人,即巫咸、呂尚、虞仲有著密切的聯系。
巫咸是商代君主大戊的大臣,史籍上說他佐治王家,卓有成效:《尚書·君奭》篇記載,“巫咸 王家”。又載,巫咸之子巫賢,也佐理過商代的另一位君主祖乙:“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一些書籍中還記述,巫咸父子是吳地人。《越絕書》:“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史記正義》:“巫咸及子賢冢皆在常熟海虞(嵎)山上,蓋二子本吳人也”。這都說明了巫咸父子倆不僅出生在吳地的虞山(常熟),而且歿后也是歸葬在虞山的。據明嘉靖時纂修的《常熟縣志》載:宋嘉定年間,鄉人于青龍崗咀(按,今寶巖一帶)掘地時見一塊古碑,八分書鐫刻著“商相巫旗冢”五個大字。這些史料均說明了虞山與巫咸的關系。所以,海嵎出在歷史上,一度被稱為海巫山;蘇州市向北的一座城門(今平門),也曾名巫門。在常熟城區,歷代還建有巫公祠,以祭祀商代的這位先賢。可惜因為年代久遠,不僅巫咸的墓地已經湮 沒,他在虞山的居處,也已無從尋覓了。明代人王賓曾為找不到巫咸的遺跡而感到惋惜,并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巫咸已上天,楚人歌里亦千年,相傳住處今何在?一座青山縣郭邊”!
呂尚是商末周初人。據史籍記述:呂尚,即呂望、太公望,又稱姜尚、姜子牙。《史記。齊世家》’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蓋嘗窮困,年老矣,于魚釣干西伯”(按,西伯,即后來的周文王)。呂尚為什么會有這許多稱呼呢?據說,呂姓原出身炎帝裔孫姜姓之后,至夏禹時,姜姓有一位太岳多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封為呂侯,于是又取了爵號為氏。所以,呂尚、呂望,就是姜尚,子牙是名,“尚”和“望”,或許是他的“字”了。呂尚后來經散宜生等的舉薦見周文王,并輔佐周武王伐紂,任統兵的師氏,因殲敵立功,被封于齊地,為齊國的始祖。尊稱尚父、太公。考諸史籍里的記載,呂尚在商末,也曾經在虞山居住過。《孟子》一書在《離婁》篇和《盡心》篇。中說:“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唐代陸廣微撰寫的《吳地記》進一步指出:“常熟海嵎山東二里有石室,太公望避紂之處”。宋代人龔明之寫的《中吳紀聞》也說,“常熟海虞山有石室十所,昔太公避紂居之,孟子謂居東海之濱者,此也”。《吳郡志》和常熟歷代修的縣志,都記有太公避紂,居于虞山石室之說。有的志書還指稱虞山東側的石屋澗即為太公石室之一。并說,虞山腳下的西湖所以稱做尚湖,也是因為太公曾在這里垂釣的緣故。存在于常熟民間古老相傳的諺語中涉及姜太公的也很多。如“太公八十遇文王”;“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等等。從這些流布很廣的諺語中,可見史書上的記載是確有影子可尋的。所以,呂尚也應算作是虞山接待過的一位名人 而且還是“患難之交”哩!
對虞山影響最為深遠的要數仲雍。他又名虞仲,字孰哉,是商末周族領袖古公室父的第二子。相傳古公宜父是后稷的第十二代孫。他率領的周族原來居住在豳地,因戎狄的侵逼,遷居到了陜西的岐山之下。據《史記·吳太伯世家》的記載,周太王(古公宣父的尊稱)姬姓,生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即虞仲),幼子季歷。季歷有子名昌(即后來的周文王),為太王所鐘愛,曾說過:“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泰伯、仲雍得悉太王欲立季歷一為繼承人,以傳位及昌,便心存去國避讓之志。不久,太王有病,二人遂托名采藥予衡山,南下到了荊蠻,而后又輾轉來到吳地。當時的古吳之地同北方中原地區比較,文化上相對落后,生活習俗上保留著“斷發文身,裸以為飾”的傳統。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的解釋是“(因)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自從泰伯、仲雍和他們率領的一支部屬,千里迢迢來到現今無錫的梅里地方后,就定居了下來“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和吳人融合,還帶來了中原地區較為先進的農耕技術和華夏文化。
吳地居民得知泰伯、仲雍讓周南來,有千余戶人家前來歸附,推舉泰伯、仲雍為首領,建立了“勾吳”之國。后來,泰伯去世,仲雍繼立;仲雍歿后就葬在常熟的海嵎山東麓。再后,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統一了中原,大封同姓。冊封了泰伯、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國之主。周章歿后也葬在海嵎山上,與仲雍之墓相鄰。由此可見,仲雍與海嵎山早已 結成了“生死之緣”。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賢人,就把他的名字虞仲的第一字取為山名,把海嵎山定名為虞山。現今虞山仲雍墓道的石坊上鐫刻著對聯“一時遜國難為弟,千載名山還屬虞”,就是對泰伯、仲雍二人的高風亮節和虞山一名由來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