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北靠長江,同江北的南通相望;東鄰太倉,南接昆山、吳縣;西連無錫、江陰;西北與張家港市接壤。境內人文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已被國務院批準為歷史文化名城。
常熟山川嫵媚,風光秀陰,土地肥沃,盛產糧棉,河港縱橫交錯,水產資源豐富,素有江南魚米鄉之稱。
現有的考古資料告訴我們,常熟發現的人類最早的活動遺址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市境謝橋鄉新光村白龍港錢底巷的文化遺址,在距地面二米深處的剖面中,上層發現有先民遺留下來的幾何印紋陶片,中層有黑衣陶片,,下層有紅陶片、夾砂陶、紅燒土及條形石磷,在紅燒土中還有已經碳化了的稻谷。經專家測定,這些文化遺存屬于江南地區的嵩澤文化,距今已有五千至五千五百年的歷史。此外,常熟境內有很多距今四千至四千五百年的良渚型文化遺址。已發現的有:莫城鄉凌橋樹黃土山遺址;梅李鄉塘姿村北羅墩遺址;大義鄉勝冪喳村玉蟹墩遺址以及虞山鎮附近的尚湖三條橋遺址和琴南鄉朱涇村遺址等。在這些遺址上收集到了豐富的文物,其中既有雙耳陶罐、黑陶鼎、玉琮、玉璧、玉斧、玉璜等生活用器,又有石磷、石斧、陶紡輪、骨針、骨器等農漁業生產工具。這些眾多的文化遺址和文物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已有人類在常熟這塊水網密布的土地上從事農耕漁牧和生息繁衍了。
常熟地方歷史見于文獻記載韻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的殷商晚期。據史書記載,商束,周太王古公宣父的長予泰餡,
次子仲雍(又稱虞仲),讓國南來,“吳人義之,歸之海王”,建立勾吳,當時常熟為勾吳屬境。
周代的初期,周武王滅商后,建立了統一的周王朝,指派使節南來,尋找泰伯、仲雍的后裔,得知他們的五世孫周章已繼位為勾吳之主,便正式冊封周章于吳地,建立吳國,常熟遂屬于吳國。
東周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吳國與越國交攻,后為楚所滅。其后,秦國又滅了楚國,常熟的隸屬也因之而屢經變遷。
秦統一中國以后(公元前221年),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設立郡縣。常熟地方屬于會稽郡的吳縣。到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項梁、項羽起兵渡江來吳,蘇州、常熟一帶都是項氏反秦的根據地。
漢代,常熟始有虞鄉與南沙鄉之稱。并開挖鹽鐵塘鄉轉運鹽鐵。東漢永建四年(129年),設立吳郡以后,虞鄉、南沙鄉均屬于吳郡吳縣。嗣后,虞鄉設有虞農都尉,南沙鄉設有司鹽都尉,分別管理農業與鹽業。
西晉太康四年(283年),以虞鄉設立了海虞縣;東晉咸康十年(341年),又以南沙鄉設立了南沙縣。于是常熟地方先后有了縣的建置。這時的海虞縣治在現今的虞山鎮,南沙縣治在現今的福山鎮。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在南沙縣地設立了常熟縣。之所以取名為常熟,比較一致的解釋是因為縣內的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遇上水年或是早年,對農業生產都不致造成普遍災害。“常熟”之名是從此開始的。
隋代開皇九年(589年),將常熟附近的海虞等縣并入了常熟縣,隸屬于蘇州。這時,常熟的縣境擴大至“斥境六百余里”。據舊時縣志的考辨,除北濱大江外,西面接現今的江陰東境;東面和東南面直到今上海市的松江、嘉定,浙江省的平湖以及今昆山正儀一帶。
唐代,武德七年(624年),常熟縣治由福山遷移到了原來的海虞縣治。從此,鄉虞山鎮就一直成為常熟的治所。
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錢繆據有吳越,常熟曾屬于吳越國。以后歷經兩宋,到了元代元貞二年(1296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元末,張士誠占有蘇州一帶,立國號為周,常熟一度屬于他的勢力范圍。
明代,常熟復為縣,屬蘇州府管轄。
清代,以江南省東境建立江蘇省,常熟屬于江蘇省的蘇松常道。雍正四年(1726年),劃常熟縣的東境,另置昭文縣。因為境內有言偃文學鄉里,所以取名“昭文”。這時,常熟與昭文兩縣的縣治都設在現今的虞山鎮上。咸豐十年(1860年),常熟、昭文兩縣為太平天國農民軍攻占,屬于天朝的蘇福省。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退出后,兩縣仍屬于蘇松常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同年11月常、昭兩縣光復,仍合并為常熟縣。
民國初年,各省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建置,常熟縣隸于江蘇省蘇常道。1927年,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全國撤銷“道”的建置,改劃為行政區。常熟縣先后屬于第二、第三行政區。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占常熟設立偽政權。中國共產黨在常熟東南鄉堅持敵后抗日斗爭,曾在常熟縣境并跨縣建立了常熟縣、蘇州縣、陽澄縣、沙洲縣及虞西行署等民主政權。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以常熟城區設市,縣、市并存,隸屬于蘇南行政區蘇州專區。1953年1月,建江蘇省撤蘇南行政區,常熟縣市仍屬蘇州專區管轄。1958年4月25日,常熟市撤銷,市境回屬常熟縣。1961年,將南豐等十四個公社及常陰沙農場劃歸新設立的沙洲縣。1983年3月,撤常熟縣,以縣的全境設置了常熟市。
縱觀常熟地方的歷史沿革鄉自嵩澤文化的遺址迄今,已有五千多年。從文獻記載的人文歷史追溯,也有四千余載。以海虞建縣開始至1987年,已經1704年。有常熟縣名以來,為1447年,而虞山鎮為常熟縣、市的治所到現在也已1360年。
常熟已經是五千年來的魚米之鄉!現今的常熟又插上了工業騰飛的翅膀。2016年,全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12.39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373.31億元,比上年增長1.1%。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8.74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4.91億元,同比下降13.7%。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61元,同比增長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