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塘西起張家港市楊舍鎮北,由西旸入常熟市、橫貫東鄉,經福山、鄧市、花莊、趙市、梅李、珍門、董浜、支塘、窯鎮入太倉縣,在葛隆鎮入上海市,從黃渡入吳淞江,全長95公里,在常熟境內長30多公里。
鹽鐵塘,相傳系西漢宗室劉濞封為吳王時所開鑿的一條河道,因轉運鹽鐵而得名。劉濞是漢高祖劉邦之侄,因建立戰功而封為吳王。封地轄有會稽、豫章等三郡五十三城。漢文帝時,劉濞遣其子入侍皇太子,因“爭道不恭”被殺。從此,劉濞懷殺子之仇,萌反心,托病不肯晉京。史載其“招致天下之亡命者”,因豫章之銅山,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所以“國無賦,而用饒足”。是時,劉濞“積金錢,修兵革,聚糧食”。卅余年,以“附循其民”。他興修水利,轉運鹽鐵,開發經濟,使農商各業有所發展,得到吳民擁戴,故開鑿鹽鐵塘是在情理之中。后來,劉濞因漢景帝采納晁錯建策,強本抑末,削奪諸侯國的封地,遂于景帝三年(前154年),聯合楚、趙、膠東、膠西、淄川、濟南六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反叛(即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后被周亞夫將三十六軍擊敗,逃至東越被殺。據此,劉濞開鹽鐵塘的時間,應為公元前179年至前154年間,距今已有二千一百余年。
鹽鐵塘西岸,有土埂一條?!吨≈尽份d:“自福山面下,有沙岡身,二萬零八十余里,以限滄溟,岡身者蘇州之捍海也”。相傳此處原無岡身,一日二潮,西岸土地低洼,海水內侵一二十余里,人稱海漫。沿海土地無法耕種,農戶無以為生。此事感動了東海龍王,它施展法術,一連掀起三個大浪,將海沙推上岸,遂成岡身,擋住了海潮,沿海土地漸漸被開墾成田。此岡身經上海復旦大學地理室用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約為四千七百年。學術界也有人認為,鹽鐵塘是在岡身外開鑿的一條隨塘河,利用此河,以殺潮勢,確保岡身不受沖刷,更好地發揮捍海作用。至五代吳越國時期(907-978年),因岡身外灘地淤漲,海岸線已伸展到楊舍、鹿苑、福山、滸浦、茜涇、江灣、北蔡、下砂一線,不再需要以岡身擋御海潮。錢繆置兵海邊,水軍往來,為岡身所阻,甚為不便,下令掘開,岡身遂斷。建國初期,斷續的岡身尚存,寬約百米,頂高程吳淞7-8米。1958年后,大部經過平整。岡身土質屬沙性,建筑上用的蔣沙。即來于此。隨著基本建設的發展,逐步被挖取。
鹽鐵塘不論是劉濞為運鹽鐵而開,還是為岡身而鑿。它在水利上的作用,為歷代治水家所公認。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縣康基田浚鹽鐵塘記:“論吳中之水利者,自三江故跡就湮,吳淞一江不能獨泄太湖之水。于是求之東:北之港浦,注海入江以導之。然縱之以為浦,必橫之以為塘。浦為干而塘為支,干河深廣面支河淤淺。雖有宣泄之利兩無灌溉之益。故自茆、梅李諸大浦而外,鹽鐵一塘尤宣急治者也?!贝颂聊媳毕嘭灒缟胬コ?、嘉定之境。其在昭邑(昭文縣),則東連歇涇,西接支塘,遠承諸湖之水,由福山港而達之江。而邑境沿江濱海之區,地勢特高,號為岡身。每苦干旱,昔人鑿塘,橫貫其間,因以吸引潮汐,蓄聚雨澤。俾水道流通支河小港,脈絡灌注,沾溉高仰,厥惟要哉。不獨鹽鐵出入,往來舟楫之便也”。鹽鐵塘是溝通耿涇,海洋涇、常滸河、徐六涇、金涇、白茆塘、七浦塘、楊林塘、瀏河等的入江干河,可起到調節水流的作用。如當七浦之水難于瀉泄,可調入白茆塘瀉泄,它的作用就顯麗易見。
鹽鐵塘自趙市以下,河西大部地勢低洼,高程在吳淞四米以下,屬陽澄圩區。土表層多屬湖積物質,以棕灰,青灰色亞粘土及淤泥質土為主,多種稻麥,習稱低田稻區;以東則地區高亢,較有起伏,大部高程在四米以上,屬濱江平原。土質以黃棕色粉砂與粉質亞粘土為主,間有貝殼碎片,多種棉麥,習稱沿江棉區。故鹽鐵塘又是一條高低分級河道?!短贰份d:“唐代以這條西北通向東南高低分開的鹽鐵塘為干河,于東西兩岸分別開挖塘浦,廣置堰門、斗門,控制啟閉。既可堰水予崗身之東,灌溉高田,又可遏崗身之水,減免湖東洼地數百里流注之勢。所以鹽鐵塘不僅是一條有利于調節江湖吐納,方便鹽鐵、糧食運輸的水道,而且是一項高低分片治理的工程典范”。
鹽鐵塘在水利上作用顯著,但地處沙土地帶,水土易流失,河坡易坍,且受潮汐吐納髟響,諺云:“海水一潮,其泥一箬”,日積月累,漸次淤墊,故歷史上??!h志載,早在唐大和中(831年左右),即有疏浚鹽鐵塘之役。明代宣德九年(1434年),知縣郭南,景泰五年(1453年),巡撫戶部侍郎李敏,弘治十年(1497年)提督水利工部主事姚文灝,嘉靖二年(1523年)水利工部郎中林文沛,亦都主持疏浚過。平時,在疏浚入江諸浦時,往往同時附浚鹽鐵塘。
民國時期,鹽鐵塘亦浚治過多次,六年(1917年),浚治耿徑至珍門六涇橋一段,工程頗巨。十四年,浚大石橋至河口橋一段,長690丈,底寬4.5尺,面寬二丈五尺。廿二年,自支塘南賀舍至鎮北老壩段與自茆塘同浚,底寬四米。自普通水位下浚深2-2.5米。卅三年,又工賑浚治陶口橋至下塘段,長4.5公里。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將水利建設放在重要地位,發動群眾,大興水利,首先加強了白茆閘的管理,減少了渾潮的進入,南鹽鐵塘淤墊速度大減。l953年,拓浚了鹿苑至黃泗浦一段,挖土32萬立方米,底寬5米,底高程吳淞l米。1955年,疏浚了西旸一段,六十年代以后,縣境內滸浦閘、海洋涇閘,耿涇閘、崔浦閘、蘆浦閘、徐六涇閘、金涇閘等相繼建成,沿江全面實現封港建閘,擋住了渾潮,達到蓄泄有節。徹底改變了過去日進二潮的局面,鹽鐵塘淤墊情況大為改觀。1971年,拓浚梅李以東段。1976年,又拓浚梅李以西段,挖土120多萬立方米。河道底寬達8一l0米,底高程吳淞0.5-1.0米,邊坡1:2。國家補助經費20萬元,建橋十余座及市鎮段駁岸四公里余。現在鹽鐵塘已劃為二級區域性河道,正在進一步規劃拓浚方案,待將來拓浚后,鹽鐵塘的引泄調節作用更大。如能達到六級航道標準,上海至張家港的航線可縮短數十公里。
鹽鐵塘的開鑿,促進了集鎮的興建。福山鎮向為蘇北等地通向我市的交通要沖。三國時,孫權即在此置烽堠。東晉時的南河縣及梁代初建常熟縣的縣治曾設在此。宋建炎三年(1129年),韓世忠曾駐守此地。明嘉靖年間(1528-1565年),為抵御倭寇入侵,筑福山堡,設把總,率兵扼守江防。現在是鎮政府所在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福山鎮已成為一個有輕紡、服裝、化工、機械、建材等十多個門類,近二百個企業的明星集鎮。198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超過二億元。梅李鎮依傍鹽鐵塘和常滸河,素有“東鄉十八鎮,梅李第一鎮”之稱,相傳公元908年,吳越王錢繆遣梅世忠、李開山戍此。居民依軍成市,故名梅李。鹽鐵塘西種植水稻,塘東種植棉花。東鄉所產棉花原來主要在這里集散,故又有“銀梅李”之稱。梅李鎮現在不但是水路交通的樞紐,70年代后新建了常滸、支梅和常王公路,又成為我市東部公路的樞紐。鎮上道路寬闊,商店林立,市場繁榮。境內沿線還有王市、趙市、珍門、董浜、支塘五個鄉鎮,今天,它們都以嶄新的面貌屹立在鹽鐵塘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