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人沈以潛游常熟,“騰山而建”的常熟城垣使其驚嘆不已,于是在《過虞山》一詩中,寫下了“十里青山半入城”這不朽名句。詩句形象地概括了常熟城的特色,所以很快地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傳播,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常熟城的這一特色,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
據史乘記載:常熟縣城舊為海虞城,始建于公元三世紀的西晉太康初,為吳郡北門鎖鑰。當時城垣相當簡陋,且形制狹小。《祥符圖經》謂“城周二百四十步,高一丈,厚四尺”。這種情況,延續到南宋建炎年間才得到了改變。朱室南渡以后,因常熟北濱長江,成為江防重鎮,為防備金兵南犯,知縣李闿之建造了五座城門,這就是東面的行春門,西面的秋報門,南面的承流門,北面的宜化門,東北面的介福門。至此,常熟的城垣才初具規模。
元朝末年,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使統治階級膽戰心驚,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常熟城垣的規模得到了擴大,共建水陸城門十一座,東南西北四城門,均為水陸兩門,另建小西門、小北門、小南門三水門。并拓寬了城基,夯筑了土城墻。但這樣做,并沒有使元統治階級避免滅頂之災。不久,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就據有了吳地。他以常熟為要塞,改土城為磚城,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并增設了小東門。常熟城垣的形制,基本上固定了下來,“騰山常熟城垣始建于此。不過,據《重修常昭合志》考證,此時雖有城在山,但僅為虞山東麓一角入城,舊址大致在辛峰亭之東,言子墓之北,南達石梅,北抵北門。后來,由于長期失修,至明代中葉,城垣頹圮相當嚴重,加之每逢災年,饑民相率來城挖磚易食度荒。至嘉靖年間,城垣已基本夷為平地。后在倭寇入侵的情況下,知縣王 集議筑城,以資抗倭。筑城之役始于1533年6月,五個月后完工。新城周一千六百六十六丈有余,高二丈四尺,厚八尺,有內外城壕。為憑高扼守,王 大拓城址,騰山的城垣擴展到辛峰亭以西的山崗上,辛峰亭被納入城垣之中。新城建城門七座:山巔有虞山門,東有賓湯門,西有阜成門,南有翼京門,東南有迎春門,東北有望洋門,西北有鎮海門。各門皆建城樓,除虞山門、鎮海門外,其余均設水關,形勢雄偉,成隆然巨防。人民為之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海虞文征》錫山王問的《筑城謠》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狀況:“筑城入荒草,白沙無煙莽浩浩;筑城上高山,崩崖錯鍔青冥間。我生不辰可奈何?昔日防寇今備倭。馮馮一杵復一杵,丁夫如云汗如雨。星火出門露黑歸,野田苗稀黃雀飛。今年縣官復征稅,城下相逢只垂淚。”可以說,城垣的每塊磚中,都凝結著人民的血汗。從此以后,“十星青山半入城”、“十里青山半在城”、“城半在山高”這些佳句,紛紛出現于騷人墨客的詩篇之中,江南名山虞山就更名聞遐邇了。
有清一代,常熟城垣屢有修葺。至清末,城垣形制尚存:周長一千六百六十一丈有奇,高二丈四尺,厚八尺,炮垛五十八個,堞三千八百九十九個,城門七座,并皆有城樓,月城,設內外城門二重。除鎮海門、虞山門外,其余各門均有水關溝通內外城壕。外城壕自西門外起流經西市河、東市河、顏港、鴨潭頭及菱塘堰,寬約六丈。內城壕自西門水關起流經朱雀橋、九萬圩至南門水關;又自大東門水關流經青禾稼橋、肖家廊下至小東門水關,寬約三丈,可通舟楫。民國期間,城垣損壞相當嚴重。新中國成立以后,城垣的一些地段已殘破不堪,十分危險,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逐漸拆除,并利用原有的城基修筑了環城公路,以改善交通。但對在山城垣和虞山門則列為名勝古跡予以保護。當時常熟市人民政府曾發布公告指出:“跨山城墻是蘇南各處絕無僅有之古跡,對此有保存意義之名勝古跡理應依法加以維護。”以后,跨山城垣及虞山門這兩處古跡,一直有效地得到了保護。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包括虞山門在內的跨山城垣被拆毀殆盡。歷史悠久的聲跡,毀于一旦,實在令人痛惜。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條土崗,人們只能從古人的詩句中,圖畫上,想見它當時的雄姿。
最近,虞山已被列為國家的森林公園,不少有識之士已提出了重建跨山城垣和虞山門的建議,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常熟那“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獨擅之勝又將重放光彩,給萬千中外游客增添登臨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