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城北八九里處,有一條極深的澗,相傳古時有雙龍相斗,一龍破山而過,留下此澗,故山名之日破山,澗名之曰破山澗。山旁有座氣勢宏偉的千年古剎—興福寺。
興福寺初建子齊,是由邑人倪德光將自己的住宅捐出來做的寺院,初名大慈寺。到了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改名為“興福寺”。關于這個寺名的來由,有種種的說法,其中一種較廣泛而又深入人心的說法是:寺內正殿后有一塊巨石,石上有著奇異的花紋,左看象“興”,右看象“福”,因此而被命名為“興福寺”。還有一種說法,小孩站在石上能長得高些,身體會健康,所以凡是去游覽的小孩,都要到此石上去站一站,這塊奇石被人踩了一千多年,“興福”兩字也被踩模糊了。又因為寺建在破山之麓,所以又稱為“破山寺”。開元年間,大詩人常建到常熟,游覽了這座古剎,寫下了著名的詩篇《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一時廣為傳誦,歷代唐詩選中,此詩大多被選入。從此,興福寺名聲大振。
到了唐武宗李炎在位年間(841年-846年),因宗教勢力過于龐大,妨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李炎因而運用世俗政權的力量給予打擊,屏斥浮屠,拆寺逐僧,史稱武宗滅琺。在此浩劫中,興福寺也被拆毀。李炎死后,他的兒子李忱再興釋教,重整伽藍。興福寺又因此而得到復修。先是,大檀越主吳興錢公某、吳郡的顧罕、汝南的周坦,與他們的親友自己捐出一部分款項來修;后來又向信士教友們募捐,重建了殿堂,再塑了佛像。全寺的復修工程,前后陸續化了三十多年,到了中和四年(884年)才全部竣工。這期間,在咸通九年(868)唐懿宗李濯曾給該寺賜額為“破山興福寺”。于是,此寺名聲日隆,成為江南名剎。這一時期,這座古寺又出現了鼎盛的氣象。懷述和常達這兩位高僧就是在此時出名的,他們與五代的彥 和宋代的悟恩,并稱為“興福四高僧”。在《高僧傳》和《琴川志》中,都有關于他們的記載。
宋元時期,興福寺—直都很興盛。到了明嘉靖年間,倭寇犯境,寺院受到重創,直到萬歷年間,才又重新整修殿堂,裝點林苑,使古寺又一次地得到復興。以后,在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年間,又先后進行了六次大修,保持了千年古剎的風姿。光緒年間,由名僧法燈禪師主持此寺,盛極一時。但法燈圓寂后,繼承失人,被一個名叫小榮的僧界敗類,勾結了邑中歹徒,霸占了這座古寺。這個僧界敗類不守清規,盜賣寺產,引起了社會的公憤。1917年,由地方紳士請了名僧月霞、應慈兩位禪師來寺,主持,使古剃得到中興。
兩位祥師到寺后除了整頓寺務外,同時開創了華嚴學院,后又改名為法界學院。院內分設預科及正科,各學三年。課程以佛經為主,兼學古文、歷史、地理、算術等課。講師中除僧人外,也有居士、俗人。學僧每期為五六十人。學院從1917年開辦起,直到1937年日寇侵華戰火燒到常熟為止,二十年來從未間斷過,成為當時佛教界一所著名的學院,為法界培養了不少人才,學僧中也出現了一些有識名僧。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曾撥款修寺,使古寺更加巍峨壯觀。可是,在“文革”十年的浩劫中,興福寺毀于一旦。佛像被砸爛,殿堂被拆毀,名字畫被撕破,文物被毀壞,僧人被逐出。一座宏偉的千年古剎,頓時變得斷墻殘壁,檻損欞搖,遍地狼藉,凄涼蕭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撥亂反正,百廢俱興。從1981年11月起,各級政府陸續撥款修繕該寺,歷時四年。明代建筑的天王殿、大雄寶殿及正山門、玉佛殿、禪堂、龍王殿、東西寮房、佛學院等均已修復。四散的僧人也陸續歸寺。1985年,在秋高氣爽的重陽佳節時,興福寺隆重地舉行了開光大典。這次開光,距前次開光已達三百八十四年。蘇、浙、皖、滬等地二十多座名寺的方丈和數千
名居士、信士、群眾參加了這次盛典。齊梁古剎又獲得了新生。
興福寺,不但是佛家的名剎,而且是著名旅游勝地,名勝古跡,比比皆是。“破山清曉”是虞山十八景中主要的一景。寺前古木參天,翠竹環繞,原有唐尊勝陀羅經石幢二座,高一丈余,粗約一抱,八面刻有經文。一座由宋大中八年(l0l5年)的平原陸展書,遒勁有法,可惜在浩劫中已被毀;另一座為京兆全真書,至今安然無恙,在市文管會內保存。寺內有空心潭,別有情趣:潭水為破龍澗奔泉流注入寺,因常建詩“潭影空人心”而得名。潭水清澈見底。潭中曾產無尾螺,常熟特產綠毛龜,傳說也是首先發源于此。潭邊有一亭,名曰“空心亭”。建筑精致,曲廊環抱,四周植有古柏修竹,古樸幽雅。亭額篆書“空心亭”三字,原是華陽洪缽畦次子所寫,洪子寫此匾額時才十三歲,字體古樸蒼勁,時被稱為神童體。在大雄寶殿后有方丈祥室,室前有碑廊及珍貴的“米芾碑亭”。這是宋代大書法家襄陽米芾手書常建之詩,常建詩和米芾字堪稱“雙絕”。方丈室的樓上是藏經樓,樓內有各種佛經萬余冊,這要感謝文管會和圖書館的同志們,在“破四舊”風大盛之際,挺身而出,將這些珍貴的經典保護了下來。1983年,興福寺基本修復后,又將這批佛經典籍歸還了該寺。在金剛殿的左側,有救虎閣。相傳宋代寺內百歲高僧彥 午夜在闊坐禪,忽聞閣下有吼聲。他睜眼一看,見一虎中箭負傷臥地,彥
為它拔箭裹傷,縱之而去。數日后,虎來寺前橋上伏下,大吼三聲,表示向高僧致謝,從此再也沒有聽到有虎傷人之事。遂將閣更名為“救虎閣”。寺東還有一座“伏虎橋”。閣前有白蓮池,在大雄寶殿之后西側五十米處的壁下端,有一泉:其水不論汲用多少,半日必復原狀;干旱不涸,久雨不溢,人們稱它大度如君子,故名“君子泉”。清康熙時邑人曾倬題“君子泉”三字鐫刻于石壁之上,遂成一景。泉上北山坡有“日照亭”,站在亭上可俯視全寺景色。亭下左鍘有平房一幢,是兩代帝師翁同龢晚年養疴之所。他為了避嫌明心跡,在門前自題“自徹”兩字。翁所對面,新造船舫一座,給小小的庭院增添了風光。在寺院的四周,還有不少名勝,就近的就有破龍洞、桃源澗;稍遠則有祖師山、維摩寺等,組成了一個風景點。每天,這里游客如云,只要到常熟來的游客,都要來此觀賞一番齊梁古剎的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