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常熟城的郊外,就可以看到高聳挺拔巍然壯觀的寶塔——南宋方塔。
這座寶塔歷史悠久,據元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重修琴川志》記載,塔院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距今已有889年。建院發起者是僧人文用,據說他在當時的縣令李闿之面前游說;虞山狀如一條臥牛,如果沒有一根法力無邊的牛樁將這條神牛拴住,神牛就會飛走,一旦青山飛去,常熟的風水就被破壞。所以只有在城東,對著虞山造一座寶塔——用“拴牛樁”把神牛拴住,常熟方可永保富裕康樂。文用的一席話,使縣令動容,遂準許其造塔。這則傳說,無疑帶有迷信的色彩,但如果從全城總體建筑的角度來看,這座雄偉的古塔和蒼翠的青山及山頂上玲瓏的辛峰亭,輝映相照,給全城增添了無限的風光!正如明代文豪、邑人趙用賢所描寫的:“雁塔撐霄,控山形之峻聳,龍宮掩月,溢水勢之橫馳。”
不過,此塔在文用手里沒有完成,又過了一百多年,到了咸淳年間(1265年-1274年)才由僧人法潤繼承了文用的遺志,化緣募捐,修成了此塔。這座寶塔,共四面九層,磚木結構。塔身是梭子形,塔頂像古代騎士的頭盔,頂端是長長的金屬塔尖,增添了全塔的氣勢。塔角舒展,微向上翹,檐角上各掛銅鈴,清風徐來,叮當悅耳。塔內每層有方室一間,原來都供有佛像。四壁有火焰形的門洞,門井有回廊,四周有欄桿。游人可順著曲折的樓梯,從一層登至九層。站在頂層,極目四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全塔造型莊嚴,輪廓分明,氣勢雄偉,可與西安大雁塔媲美。
在修塔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很多。最關鍵的是上塔頂。塔高67.l4米,其頂為銅鑄品,重數千斤,如何上塔頂,在當時生產工具落后的情況下,確實是個難題。關于此事,也有種種傳說。其中以堆土法最為可信。據說,當時的土坡一直堆到北市心(原榮大商店門前),然后再將塔頂順斜坡滾上去。這充分說明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在寶塔建成后的,并不是平安無事,而是多災多難,歷盡險患。根據有關史料的記載,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方塔受到了戰火的破壞,“洪武八年,僧凈惠重修”。明后期,“嘉靖癸亥,塔第九級傾”。后經維修,才使方塔恢復原貌,可是沒過幾十年,塔身又受了損傷,在萬歷年間又重修了一次。天啟三年(1623年)冬,常熟地震,塔頂傾斜,幾于倒下。這時,邑內名士、明著名的直臣顧大章的弟弟顧大韶挺身而出,“倡眾鼎新之”。他雖然不是大官,但頗有名望,經他一倡導,捐款者甚眾,古塔終于保存下來。到清康熙中期,方塔又發生了危險。性原,海靜兩僧,就去找當時朝中的常熟籍名臣、山東巡撫蔣陳錫和他的弟弟內閣學士蔣廷錫。這兩位朝廷命官熱愛家鄉,慷慨解囊,捐了一筆巨款,使方塔院得以重新修復。乾隆十一年(1746年)十月,方塔院大火,寺廟大殿被燒,值得慶幸的是,方塔受到的損失并不大。第二年,即乾隆十二年,在督糧道程光鉅倡導下,重建了方塔院的大殿。咸豐十年(1860年)“寺毀而塔巍然獨存”,方塔又歷一次險境而幸存。同治初,謠傳塔下藏有白銀,一些無知貪利之徒,紛紛前往挖掘。好在挖者均無所得。故使謠傳自然而止。后來由僧人明月募捐修復。從宋代至清代,這類修復工程有史可查的有八次之多。
抗戰中,崇教興福寺毀于日寇的轟炸,方塔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過還是奇跡般地屹立著。在那些烽煙四起的歲月中,古塔再也無人問津。塔院內瓦礫遍地,雜草叢生。塔內網積塵封,蝙雀棲身,一片荒涼。塔頂塔剎已向西北傾斜,塔腰第四、五層損壞深度達2米左右,古塔處于搖搖欲墜的地步。
1963年,在我國人民剛剛度過了經濟困難時期之后不久,黨和人民政府就關注這座已被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塔。撥出專款,組織班子,復修古塔。復修工程的難度是很大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反復討論,攻破了一道道難關。最艱巨的是糾正塔剎:塔剎重十五噸,塔尖傾斜度為47厘米,要撥正過來并非易事。“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獻計獻策,終于想出了辦法:在塔頂高空用放大木架,結合鋼筋混凝土井字架,將傾斜的塔尖糾正了過來。修復工程至1964年9月竣工,前后經過了一年多時間,古塔又煥發出了青春。
1987年文管會又進一步修復了塔衣。設計以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刊行的建筑學典籍《營造法式》為依據,并經古建筑專家們反復論證,然后動工。修復后的方塔,翼角舒展,曲線柔和,保留了宋代建筑的風格。
在方塔的東北方,有南宋古井一口。井圈大如圓桌,用整塊青石鑿成。外壁一層,內壁有兩層,古樸大方。在古井以北,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干蒼勁,枝葉茂盛,是明代的古樹。方塔、古井、銀杏,是塔院三寶。
現在的方塔院內,還構筑了亭閣、假山,栽種了上百種花草、翠竹。一年四季,生機勃勃。院內還設有茶室,可供游人品茗、憩息。
方塔,這座有八百余年歷史的古塔,屹立在古城之中,它是常熟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