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塘又名白茆港、白茆浦,為全程流經江蘇省常熟的最大河流之一。白茆塘是條古老的河道,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五代十國的吳越時期,白茆塘就為海虞(今常熟)二十四浦之一,其通塞利弊,關系甚巨,故歷代治水者無不重視。范仲淹首浚白茆塘的故事在常熟一直流傳至今。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景祐元年(1034),45歲的范仲淹回到家鄉蘇州,任蘇州知州。就在前一年,蘇州發生大范圍的水災。侵入城鄉的大水,到秋后仍未退去。到范仲淹到任時,“積而未退者猶有二三”。治水成為擺在范仲淹面前的第一項任務,范仲淹初到任時,對于如何治水,還沒有明確的意見。通過前往常熟等地實地考察,“詢訪年高”“深研利病”,最后范仲淹力排眾議,“親歷海瀕開浚五浦”,即在昆山、常熟之間開鑿、疏浚白茆、茜涇、下張、七浦、許浦等河道。隨即他組織大批民工“以工代賑”,一方面進行防洪水利工程,一方面賑濟大量饑民,達到“民勤而生”的目的。范仲淹還對新開之河設置閘門,以防江潮及泥沙的淤積。平時關閘以阻沙,旱時注水灌田,潦(水淹時)時則開閘以疏積水。雖然范仲淹治水計劃沒能全部實現即奉調離蘇,但已取得“今歲各平,秋望七八”的成績。在他去職后,其制定的治水規劃得以繼續實施,以后歷任官員治水,都以范仲淹的方略為范本。約50年后,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治水》一書中說:“范公之跡固未遠,求其舊,纘其功,不亦善哉。”
范仲淹一生以天下為己任,關心國計民生。他在家鄉任官職雖不到1年,但其功績卻永遠為家鄉人民銘記和傳頌。為表達對范仲淹治水的感激、懷念之情,常熟人民建祠立宇以示不忘。范仲淹治水時在常熟福山建置的閘門人們稱它為“范公閘”,在常熟迎春里原有“范公亭”,在常熟原翼京門外風紀坊之北則立有“范公祠”。將他在白茆塘畔修建的圩堤叫做“范公圩”,其上題寫“甘棠遺愛”。范仲淹有堂弟范巨(支使公),其11世孫范德深(名叔淵),自元從蘇州遷居至常熟張橋南范、北范一帶村落,其子孫繁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