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塘又名白茆港、白茆浦,西起常熟城區小東門,向東流經虞山等五個鄉鎮,于姚家灘注入長江,是條歷史古老河道。
據有關記載,五代吳越時期(907年)白茆塘就為海虞二十四浦之一,歷代名臣曾先后主持白茆塘疏浚,其中有宋朝范仲淹、元朝吳王張士誠、明朝戶部尚書夏元吉、巡撫周忱、知府況鐘和巡撫金都御史海瑞以及清朝巡撫林則徐、丁日昌等。明代錢謙益在《國初群雄事略》卷七記載:士誠遣人浚常熟州白茆港。泰定間,周文英《奏記》謂:“水勢所趨,宜專治白茆、婁江。”《三吳水利集》《白茆謠》曰:“白茆夫,何蚩蚩,鋤版插二十萬,盡是吳中一十二郡良家兒?!?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2pt;">”又謠曰:“好條白茆塘,只是開不全,若還開得全,好與西帥歇戰船。”這是記載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冬,張士誠起兵,動用民夫十萬開白茆塘過程的具體內容。白茆塘自古以來就是流域兩岸人民的母親河,也是常熟文明的源頭之一。
在歷史歲月里,產生了如:《白茆塘的來歷》、《海瑞開白茆塘》、《站魚口》、《廿五口》、《天缺》、《五龍涇》等許許多多關于“白茆塘傳說”的民間故事,并且其內容不斷得到豐富發展,深深植根于白茆塘流域地區,流傳輻射至常熟及周邊縣市。
“白茆塘的傳說”主要特征是: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是動物或者是歷史上知名的人物,如:海瑞、嚴嵩等。事件發生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有的還涉及國家民族的重大事件;而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的結果也常與某些歷史、地理現象及社會風習相附會。
“白茆塘的傳說”褒揚真善美,崇尚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對弘揚優秀的人文精神有積極的意義。
“白茆塘的傳說”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量巨大,有利于我們深刻理解鄉土文化和民族精神,使民眾在傳說的字里行間自然升騰出熱愛故園的鄉土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