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舊時,各家要在大門上懸掛艾、蒲、蒜的桿葉,貼道士所發神符,掛鐘馗像以示辟邪、驅鬼。室內用蒼術、艾葉、白芷等藥物煙熏以驅逐蟲蛇。大人飲雄黃酒、小孩穿虎頭鞋、五毒衣,并用雄黃涂抹小孩耳、鼻,于額部書“王”字,婦女用彩綢、絲線制花結、香囊,掛小孩手腕或胸前,名為“百素”或“長命縷”,有為孩童祛邪、避毒之意。并有吃粽子、咸鴨蛋的習俗。有諺稱“吃了端午粽,便把棉衣送”,言端午節后,已進入夏季,棉衣可不再穿著。城鄉有龍舟競渡活動。
新中國建立后,原習俗已大部廢除,但吃粽子、咸鴨蛋等習俗還依然保留。至20世紀80年代,在大門上懸掛艾、蒲、蒜桿等習俗又有所恢復。2007年,國務院將是日定為法定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