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巖灣地處美麗的虞山南麓,面湖背山,屬北亞熱帶濕潤區,這里植被繁茂,物產豐富,適合稻作物及楊梅生長。
當地至今還保留著具有900多年歷史的民間傳統地方風俗“看楊梅,燒蒔香”的習慣。據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常熟縣志》記載:“五月中,寶巖楊梅極盛,游人結隊往觀,名曰‘看楊梅’”。民國初年《重修常昭合志》中都記載了常熟寶巖看楊梅的盛況。
寶巖寺位于虞山寶巖景區,初名延福禪院,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唐武宗會昌年間,幾乎被拆毀,成為荒廢之寺。在唐朝滅亡后的五代十國時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希辯隱居于此。吳越國國王錢做久聞他的名聲,召他進京講演佛法,回常熟后他隱居延福禪院,并把從京城帶回的楊梅樹種分給當地農民種植,一代代播種如今在虞山寶巖灣已形成大片的楊梅林可供游客和群眾觀賞及采摘。
在常熟,看楊梅的最佳時節是夏至以后15天。當地有“進蒔門”的說法。此時正值當地農民蒔秧結束,勞累了大半個月的農民把去虞山寶巖灣看楊梅當作最好的休閑放松方式,因而就有“蒔完苗秧看楊梅”的說法和習慣,這種風俗植根于民間,與寶巖一帶百姓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是中國古代傳統農本思想的產物,活動所承載的農本思想,為研究江南水鄉的農耕文化提供了范本。
此外,在楊梅時節許多農戶還紛紛前往寶巖寺燒上一炷清香以祈求來年能夠風調雨順,谷物滿倉。燒蒔香形式多樣,一般以街坊、村為單位,組織成香社。進香隊伍絕大多數是農村男女,少則七八人,多則二十幾人。進香十分講究,需提前一個月吃素,且不得進產房,夫妻也不得同房。進香隊伍在高誦經文時,有笛子、小鐘及木魚伴奏。進香者也有個體的,即虔誠信徒一人從自家門口開始,頭上戴一頂高帽,三步一叩首,一直到寶巖寺。
為了進一步弘揚當地民間傳統文化,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區在堅持保護、發展和傳承的同時,充分依托優越的自然山水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加快對旅游資源的整,將傳統文化與旅游發展相結合,已連續舉辦多屆江蘇常熟森林旅游生態觀光節暨虞山寶巖楊梅節,以節造勢,以節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