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李燈會,俗稱“調龍燈”,是流傳于常熟梅李鎮的一種民俗活動,已有百余年歷史了,享有盛名。最初是在元宵節前后,孩童牽兔子燈、舉彩燈嬉戲于街頭,后為成人代替,愈調愈盛,三月達到高潮,故民間有“梅李調龍燈三月興”的說法。
《常熟地方小掌故下·梅李龍燈》記:“在常熟城鄉的調龍燈習俗中,以東鄉梅李最盛。“悉憑好事者的一時高興,而且東南西北街四街往往同時并舉,各扮各的戲名,多至二三十出,例如“鶯鶯燒香”、“張生跳墻”、“鳳儀亭”、“昭君出塞”等等。前導洋燈,燈分四節,但因各街都有巷門,洋燈高達六、七丈。經過巷門時,必須折為四段,經過后,仍連綴為一。燈上扎有‘聚寶盆’、‘五福盤壽’、‘雙魚吉慶’、‘鴛鴦戲水’等花色,中間還綴以‘萬壽無疆’等字句,最上一層為“平升三級”,五花八門,各盡其妙。還依照通過各街先后,分為頭柵、二柵、末柵,事前決定,不得爭先。當時東街的‘嚴大龍’、南街的‘白龍’、西街‘青龍’、北街‘老龍’最為有名。龍身染以彩色,前導龍珠,執掌每節龍身的人,對掉舞技術都很熟練。到了二月底或三月初,各街主事的人商定‘拖龍梢’日期后,龍燈才始停止。”其內容充滿生活氣息,通俗易懂,其形式往往是直截了當,充滿地方人文色彩,能直接感受到來自民間能工巧匠們的聰明才智。前來參加各種風俗活動的不僅有本鎮的民眾,而且還有大批來自周邊鄉鎮的百姓,據《梅李鎮志》記載:梅李燈會,盛極一時,萬人空巷,觀者塞途,常熟城區及各鄉鎮不少人都雇船或搖船來看燈。梅塘通海橋至新橋河面,都停滿船只。具有地方特色的大眾文化正是在這種熱鬧紛繁的風俗活動中,得到了普及與廣泛的流傳。
梅李燈會在新中國成立前和成立初期,每年調龍燈,東南西北街商鋪富戶備了煙茶、蠟燭和鞭炮等物,分批“犒賞”,名曰“接龍”。四街各有主持者,挨戶募捐,湊集巨資,加入戲名臺閣,各扮各的,互相競爭。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每年的春節都要組織“梅李燈會”,尤其在2000年以后,每年利用暑假開辦“燈藝制作”培訓班。梅李燈會是在民間流行并傳播的文化活動,從中能看出其傳統風俗特點,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價值。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梅李燈會在傳承發揚的基礎上,不斷賦予給它新的形式和新的內容。
目前,梅李燈會已形成了以文化站為主體,社區和企業聯動的格局,并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