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花邊是我國著名的手工藝珍品。常熟花邊從歐洲抽紗工藝中脫胎而生,植根江南水鄉靈秀寶地,繼承吸納傳統刺繡、民間編結工藝,經過近百年數代人的創新發展,成為中國民間手工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常熟花邊以“雕”見長,不用繃架,有“手捏雕繡”之別稱。繡花、編結工藝久已遍及常熟城鄉。清康熙年間《常熟縣志》載“女子……嫻于絡緯紡織”。清末民初地方興辦新學,小學堂仍設有女紅課,專門教授繡花等技藝,更兼常熟又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故鄉、清代主流畫派“虞山畫派”的發源地,故民間繡花能手與圖案設計人員常以繡花美化圍裙、頭巾、鞋面、床沿等服飾品。 20世紀初,常熟滸浦、大義等鄉村率先將外來的抽紗工藝,兼收并蓄于地方繡花工藝中,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常熟花邊。建國初期,已有花邊繡娘5萬余人,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達到16萬人。母女傳習、姐妹同學、妯娌互教、姑嫂相授的繡花邊場景成為常熟特有的人文風情畫。繡制花邊一度成為農家田間勞動以外的最大收入。民間更有“娶媳婦要娶花邊繡娘”的時尚。
常熟花邊針法豐富,有60多種針法和8000多種圖案存世,在藝術欣賞、技藝交流、民俗學研究以及生活實用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其特點一是以“雕”見長,即繡好紋樣后,絞去底布,使之鏤空,產生“鏤雕”的藝術效果。另“抽絲”、“包針”、“游莖”、“打子”等針法,更添“浮雕”立體效果。二是不用繃架,繡女們直接手捏坯布繡制,便于隨身攜帶,就地繡制。三是常作為女子定情物或陪嫁妝奩。
常熟花邊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精湛的手工技藝蜚聲國內外。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都曾指定用常熟花邊作窗簾、臺布等裝飾。
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與國際市場的變化,傳統的常熟花邊生產逐漸衰落,從業人員散失,針工針法面臨失傳,繡娘隊伍老齡化,甚至已多次出現一塊花邊未及完工,人先已去世,須有他人接替完成的瀕危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