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是國務院第二批核定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聞名遐邇的沙家浜抗日革命根據地,具有5500年人類活動史,3000年文明史和1700余年建成史。自然稟賦優越、四季分明,氣候溫潤,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人文積淀深厚,全市文物古跡星羅棋布。十里青山半入城,與萬頃尚湖交相輝映,構成了山、水、城、園融為一體的獨特風光和濃郁的水鄉風情,是一座國際花園城市和國家級旅游城市。常熟古城內有七條溪流穿成而過,宛如七根琴弦,常熟也因此而名“琴川”。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孔門十哲之一的言偃道啟東南、文開吳會,弦歌化俗傳為佳話。東漢蔡邕以焦尾桐木制琴的故事遂使虞山琴人嗣生。常熟古城至今還保留著焦尾軒、焦尾溪、焦桐街、六弦河、七弦河、琴南等與琴有關的地點和街坊名稱。
唐宋常熟琴人流傳有續,琴人眾多。而明末清初,由嚴天池開創,徐青山拓展的虞山琴派則把虞山琴學推向了一個高峰。虞山琴派創始人嚴天池(1547-1625),字道澈,號天池,常熟人,宰相嚴訥之子,曾任邵武府知府。他在琴藝上從名師承精華,集歷代琴學之大成,追求氣韻生動和琴樂尚韻的精神本質,完美的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音和道家的大音希聲音樂觀,使動美和靜美交相輝映,從而形成了虞山派“博大和平、清微淡遠”的琴曲風格,被稱為“古音正宗”。他主持編寫的《松弦館琴譜》收入清《四庫全書》,同時還組建了中國第一個琴社----虞山琴社。其同門師弟又為其弟子的徐青山在琴學上與嚴天池同一源淵,在琴藝琴風上又有進一步的突破和創新,編著有《大還閣琴譜》和《溪山琴況》,在琴學上豐富和完善了虞山派的理論。虞山琴派從此也就成為中國第一個有代表人物、代表琴譜、理論綱領和地域特色的琴派。它在明末至今四百多年來,直接影響了廣陵琴派的產生和發展,直接影響了日本古琴的流行和發展,影響了諸城派的產生和發展,催生了現代今虞琴社的產生和發展,清咸豐以張孔山為代表的川派,自認為和虞山派相關。清代后期問世的《二香琴譜》、《琴譜諧聲》等,編者亦均派宗虞山,清人胡詢龍盛稱“海內所傳,熟操者是也”,“三百年來琴重虞山”,虞山派可謂是遍布海內外,大江南北,有琴就一定存在虞山派。
在當代中國琴壇,虞山派古琴大師吳景略的演奏風格被稱為“虞山吳派”。他的演奏深得虞山派精髓,柔美之中跌宕起伏,格調新穎,令人神往。1953年吳景略先生被中國音樂研究所聘為通訊研究員,1956年應聘到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為新中國培養出了大批古琴專業人才,并在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編成了《七弦琴教材》四冊,撰寫有關介紹古琴知識的書論文章。
在故鄉常熟,虞山派古琴藝術也得到持續深入的繼承和發展。1984年常熟恢復成立虞山琴社,由邑人當代著名古琴藝術大師吳景略擔任名譽社長,社長先后由古琴藝術家翁叟倉、吳景略弟子朱晞擔任。1997年虞山琴社又會同文化館,組織成立中國首家少兒古琴社,形成老中青少兒120余人的古琴骨干隊伍。2001年,政府投入巨資,在原址修復了虞山琴派創始人嚴天池的故居和墓葬,該兩處分別列為省市兩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常熟成為中國首批全國古琴南方考級點之一,連續13年舉辦了全國古琴考級,各地古琴人員匯聚常熟參加考試,數百人通過了1-10級古琴考級考試,成績優秀。
2004年3月常熟市文化局成立常熟市虞山琴派藝術工作室,傳承、弘揚、研究和發展虞山琴學;開展虞山琴派的挖掘、整理、研究、交流及藝術培訓;還先后主持承辦了一系列大型演出交流活動,編輯出版了《虞山琴韻》(CD)、《虞山琴派研究》琴學專著。組織青少年參加文化部青少年藝術大賽及江蘇、蘇州各級賽事,取得了良好成績。2004年,常熟市被命名為江蘇省古琴藝術之鄉,同年常熟被國際民間藝術節組織亞大分會命名為中國古琴之鄉。2005年10日,常熟市政府投資近千萬元,在國家重點文保單位趙用賢宅中建立虞山派古琴藝術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由政府撥款,集展示、演出、培訓、研究交流為一體的專業琴館。
虞山派古琴藝術歷久醇香。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琴會的博導教授,有多人師承虞山派,就連中國最大的琴社——上海今虞琴社,也因仰慕虞山派古琴藝術而取名。
在常熟虞山派古琴影響可謂既深有久,境內古琴社團林立,培訓機構縱橫,琴社社員積極參加各類文藝演出,舉辦音樂匯報會,古琴音樂會等,社會各界好評如潮。
作為政府事業單位的虞山派古琴藝術館,充分發揮核心主導作用,常年設立古琴培訓中心,面向社會定期開班招生,培養接班人。數以百計的古琴愛好者接受了培訓,已有100余人通過各級古琴考級考試,并獲相應證書,才俊者還應邀出國演出。古琴館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重要窗口,年接待各級領導、專家學者、普通觀眾萬余人次,并在尚湖風景區常年設立“枕水人家”古琴專場表演,推動古琴藝術融入現代生活,擴大受眾群體。
近年來,常熟先后成功舉辦了各類大型古琴藝術活動。2001年,經文化部批準,常熟市人民政府與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常熟共同舉辦了全國第四屆古琴打譜會議暨國際琴學研討會。2005年舉辦了國際古琴名家音樂會暨紀念嚴天池逝世380周年學術交流活動;中國古琴名家2005年虞山雅集;承擔了蘇州申遺一周年及上海琴友中秋論壇古琴展示。2006年,常熟承辦中國與奧地利與聯合發行“古琴與鋼琴”特種郵票首發式、音樂會等大型活動;參加了第三屆全國體育大會開幕式“水韻蘇州”演出;被調參加政府訪問團,出訪日本文化交流活動;與中央、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家電視臺合作拍攝了《走遍中國》、《虞山琴韻》、《七弦的風騷》、《寂寞七弦》等專題片。其中《七弦風騷》在我國首個遺產日當天由中央臺三套播出,在中華大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當地教育部門已把古琴藝術列入中小學生教學計劃,作為素質教育教材進入學生第二課堂教育教學。
常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虞山派古琴藝術,確立它在全市文化工作中的顯要地位。市文化局編制了虞山派古琴藝術保護傳承和發展十年規劃,明確目標要求,分步實施,以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