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之鄉”常熟,是蘇式紅木雕刻的發祥之地。據史料載,從唐朝的皇宮到當今中南海紫光閣,陳設的紅木雕刻作品好多來自常熟。緣自有明一代,常熟能工巧匠遍布城鄉各地,他們代代相傳,出現了如為明故宮總設計師,并收“香山幫”首領蒯祥為徒的蔡思誠,有以雕刻“蘇東坡游赤壁圖”核舟而聞名于世的王毅,有精于剔漆的楊士謙、顧思云,擅以紅木制作家具小件,尤精案幾制作并創立“虞山琴派”的嚴澂等彪炳史冊的人物。
至清末民初,常熟已形成了諸如謝瑞泰、支瑞豐、周復泰、新泰毛記、豐泰等一大批頂刮刮的紅木名店老字號,響譽江浙滬。
現今,常熟紅木雕刻遍及全市各鎮,尤以海虞、董浜、碧溪等鎮最盛,一大批精品先后被中南海紫光閣、釣魚臺、養源齋所采用,名聞海內外,被中外賓客譽為“東方之魂”。常熟紅木雕刻選材精良,用料選取紫檀、酸枝木、花梨木、雞翅木等名貴木材。工藝手法主要有陰雕、陽雕、鏤雕、圓雕、浮雕、透雕及線刻等技法。工藝流程要經過原坯拓樣、紋樣粗鑿、輪廓修飾、精工鏟雕、修磨處理等五個步驟。床、櫥、臺、桌、椅等大件組合均采用中國木工傳統的卯榫結構,暝合如一,嚴密無縫。雕刻后的油漆亦采用傳統的髹漆法與圖漆,要經精打細磨上面漆、上色等十多道工序,然后將生漆連續上六七次而成。大件所雕圖案或松竹梅蘭、或龍鳳獅虎,亦有我國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的再現,如《十八羅漢》、《竹林七賢》、《蟠桃會》等。紅木小件(又稱擺件)多以山水、云紋、花鳥、瓜果、蔬葉、蟲魚等為題材,雕制成文具用品、煙具、花插、碟架、瓶座、幾座等,大小制品有近千個品種。常熟紅木雕刻以題材廣、雕工細、用料精、品位高、能工巧匠多而聞名遐邇。大小制品精工細雕,線條流暢,結構牢固,契合如一,科學合理;造型優美協調,以明清家具為藍本,蘊含傳統古典氣息;表面光潔,經過細致的打磨揉飾,閃耀著寶石似的光澤色彩端莊高雅,悅目持久;作品風格雅致,栩栩如生;內容多為反映民族精神,地方文化,寄寓一時一景民眾美好愿望的吉祥喜慶象形圖案。
縱觀歷代常熟雕刻工藝品,宛如欣賞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風情畫卷,極具實用價值、審美價值、收藏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