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型工業化,企業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政府是全心服務的“店小二”。企業發展會經歷很多風雨,最怕的是政企溝通渠道不暢,最苦的是引人育人留人難、融資難融資貴,造成“吃不飽”“長不快”。為此,常熟樹牢“用戶思維、需求導向”,在持續抓好“六不五優化”專項行動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企業服務中心和企檢服務中心,量身定制4項專項服務機制,為企業人才的招引、生活、成長和企業的融資開辟綠色通道,助力企業駛上發展“快車道”。
營商環境的優化要讓企業看得見、摸得著,為減少企業感受和政策之間的“溫差”,“新春第一會”不僅聚焦營商環境,向外界釋放常熟重商、親商、惠商的信號,還在會議現場通過“開門定政策”的形式向與會企業家、基層部門板塊負責同志廣泛征求相關方案意見建議,傳遞出地方政府敢于直面問題、堅持不懈優化營商環境的態度和“人人處處事事時時都是營商環境”的理念。
對企業感受的注重,可以從“兩個服務中心”建設和專享服務機制的諸多細節中看出。針對教育、醫療、資金、人才等制約企業成長的痛點堵點,常熟推出了4項專項服務機制。在教育服務方面,深入挖掘學位資源,全力滿足引進人才子女入學需求,每年提供2000個以上學前及義務段學校學位,城鐵片區新開辦優質學校提供500個學位,城區優質學校每年在原有基礎上再提供100個學位,同時優化非起始年級的轉學插班政策,確保所有符合條件的人才子女不僅“有學上”,還能“上好學”。在醫療服務方面,服務內容可概括為一個服務保障網絡、兩項服務舉措和四項服務機制,當企業高管、高層次人才有醫療相關需求時,只需一個電話,就能在定點醫院實現醫療服務“一鍵包辦”。在金融服務方面,構建“1+2+3”的金融需求解決新模式,即“一個融資需求庫,兩個常態化機制,三項融資惠企政策”,開通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人才企業“金融服務直通車”,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專屬定制服務方案,還針對科技人才企業、工業企業、擬上市企業給予相應的融資政策。在人才服務方面,圍繞創新人才、技能人才和基礎用工三個層次,幫助企業“引、培、招”,打造牢固的“人才鏈”;依托科技鎮長團、國家大學科技園、“鏈主企業”、高校資源等渠道,吸引全國各領域精英來常就業;依托常熟市現代產業技能實訓中心,鏈接全國400余所院校資源,每年培訓1萬人次以上應用型人才。
政策的延續性直接影響企業對營商環境的體驗感。
過去有些政策,政府發布了、新聞刊登了、官方解讀了,就淡出視線了。企業真正有需求時,卻不知去哪里找,找到也可能理解片面,操作起來又可能因遇到這樣那樣的困惑而放棄。針對這些問題,市委、市政府想了不少辦法,建設“兩大服務中心”便是一個答案。企業綜合服務中心構建起“線上+線下”一體融合的企業綜合服務體系,不僅通過政務服務旗艦店PC端、看常熟App移動端兩個入口,搭建了“虞企通”企業服務樞紐平臺,還將建設上下貫通、一體融合的市、鎮、產業園三級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屆時,企業只需進一扇門或通過一個平臺,就能實現政策“一站”匯聚,訴求“一鍵”直達,服務“一網”通辦。凝聚司法、行政執法、行業協會等多方力量打造的企檢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涵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生命周期”法治服務,引導企業家在遵紀守法中健康成長,助力企業在合法合規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