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是收獲的季節。10月13日,來自多所中小學校的學生在市慈善總會的會議室里分享自己充滿溫度的“收獲”——理解慈善、踐行慈善。“當我們將善良化作行動,不僅能改變他人的命運,更讓我們在給予中實現了自我價值。”“做慈善不僅是為了解決問題,更是為了凝聚人心,傳遞社會正能量。”“我們的幫助可能是微小的,但點點滴滴都將匯聚成我們深深的愛。”在常熟市中小學《慈善讀本》優秀心得征文學生代表座談會的現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暢聊著慈善,溫暖、愛意包圍著在座的每一個人。
在市慈善總會的支持推動下,市教育局已連續兩年將萬冊《慈善讀本》免費發放到全市小學五年級、初中一年級學生手中。不僅如此,慈善教育貫穿了教學日常,慈善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書法比賽、主題征文比賽、慈善詩歌原創作品征集活動、慈善讀物心得征文活動、志愿服務、愛心義賣……孩子們不僅時常讀慈善、寫慈善,更從身邊的小事開始行好事、做慈善,校園里涌現出了一批新時代“善美少年”“孝心少年”。市教育局和市慈善總會4年前聯合發布的“慈善文化進校園”三年行動計劃,在這個豐收的季節里結出了累累碩果。市慈善總會還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了“慈善文化進校園”示范單位的稱號。
近年來,常熟市慈善總會堅持“物質”“文化”兩手抓,持續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在慈善文化建設方面尤其注重以“孝”“善”為核心推進慈善文化進校園,在師生心中種下仁愛的種子,孕育慈善青苗,為建設“善美常熟”貢獻力量。
慈善文化進校園,第一步就是要將慈善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在被稱為“積善鄉”的辛莊鎮,辛莊中心小學率先開啟了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建成百米慈善長廊,打造學校德育建設新載體。連接兩棟教學樓的空中走廊展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善意善舉。在長廊里的“愛心樹”上,學生們用稚嫩的筆觸寫下了對于愛心的見解。隨著孩子們對慈善的興趣越來越濃,學校又成立了宣傳慈行善舉的少兒評彈團。
除了通過構建獨特的校園慈善場景,占領校園櫥窗、黑板報等陣地以營造慈善氛圍,慈善文化進校園更需要全方位融入校園日常。周行中學開展了以“慈善文化”為主題的書畫比賽,并成立了展覽室,專門展出學生作品。梅李中心小學打造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中華民族慈善孝愛文化教育陣地:孝愛大道、孝愛慈善館、孝愛慈善長廊、《二十四孝》紅木浮雕等,供學生們學習。
慈善文化進校園,也要將慈善理念深入教學機制。孝友中學開發了《孝友德育》《孝友傳承》等校本讀本,建成了“孝·友”文化課程基地。梅李中學實施了“行孝悟愛”孝愛品格涵育行動工程,開發了《孝愛梅李》校本課程。實驗小學實施了“邑學守真,擇善尋美”教育工程。
慈善文化進校園,最終要將“善意”落實到行動中。孝友協作型教育集團的9所學校與民進常熟市委共同開展了給貴州偏遠山區孩子捐書的活動。張橋中心小學鼓勵學生將每日善行記錄在《德美少年行動手冊》上……慈善文化早已融入校園各個角落,成為流淌在其中的脈脈溫情。
從2020年開始,市慈善總會和市教育局連續3年開展《向上向善》《從善如登》征文活動,共收到2354篇作品。孩子們記錄下身邊的愛心人物和慈善故事。這一活動深受中小學師生和家長的歡迎。
2021年,中小學“行善真好”書法比賽收到全市4235名學生提交的參賽作品。2022年,“善美常熟”中小學慈善詩歌原創作品展示活動將孩子們身邊的慈善搬到了舞臺上。作品包含朗誦、戲曲彈唱、詩配舞、情景劇等多樣表現形式。
青少年慈善孝愛文化教育活動為青少年立德樹人注入了正能量。“上善若水”“小城大愛”“人人懷善”“處處有善”正成為常熟一道靚麗的特色景觀,滋養著青少年的心靈,護航新時代好少年的成長發展。
常熟慈善文化公園里有一面滿是“善”字的“百善墻”,有鐫刻著善文善言的大小石頭,還有漢白玉雕刻的古代常熟慈善名人事跡,它們共同向人們訴說著常熟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青少年接受慈善孝愛文化的教育實踐基地。梅李鎮的聚沙園內,亭臺水榭之間,人們耳濡目染的盡是慈孝文化,公園一角的慈善墻上,80個“善”字講述著不同的慈善故事。
青少年慈善孝愛文化教育活動通過各類教育平臺得以廣泛傳播,電視新聞欄目《常熟新聞》有慈善畫面,廣播《慈善之聲》有慈善聲音,《常熟日報》有慈善故事。《慈善常熟》記錄著新時代常熟慈善事業的新步伐、新境界;“常熟慈善”門戶網站等教育服務平臺為青少年接受慈善孝愛文化教育提供了優質服務。
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行動既是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務實之舉,也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的有益實踐。“慈善既是一種愛心表達,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必須從娃娃抓起。”市慈善總會會長徐永達說。市慈善總會將進一步推進校園慈善文化建設,把慈善文化進校園作為一項基礎性工程融入日常工作,通過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條基層慈善總會全面推進慈善文化進校園的新路徑。
今天在少年兒童心中播下慈善的種子,明天收獲慈善的實果,這是常熟市慈善文化進校園行動始終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