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城市的過去,彰顯著城市的特色風貌,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積淀與源源不斷的滋養。在保留歷史文化特色的同時賦予歷史文化街區新活力,是城市更新工作的關鍵內容。隨著西涇岸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的穩步推進,日前,街區核心區進入了市政工程階段,將在微更新后實現歷史風貌保護和民生功能升級的有機融合,為古城活化煥新按下“快進鍵”。
4月16日9時許,記者在西涇岸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區青龍巷市政工程的現場看到,強弱電管道施工、雨污分流等工程已基本完工,工人們正在進行面層施工,這處市政工程預計在4月底完成面層施工。據了解,今年1月份,街區市政改造工程啟動,共涉及青龍巷、西倉前上塘、西倉前下塘、西面店弄、東面店弄、翁府前、角里等7條街巷,道路總長約1300米,其中車行道路約3200平方米,人行道路約3300平方米,改造內容包括新建污水、雨水、弱電、強電、天然氣、給水管道等入地敷設工程。
“街區地處老城區,市政工程需要分段進行,市政工程以青龍巷為起點,將陸續覆蓋西面店弄、西倉前下塘、翁府前、角里等點位,其中還穿插了西倉前上塘等處的一些零星道路,7條街巷的市政工程預計在今年底完工。”項目現場負責人黃宣錕介紹。目前,街區核心區內的文物修繕和院落修繕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室內裝修工作,虞山大戲院地塊的商業綜合體項目已啟動樁基施工,預計在今年底封頂,明年進入裝飾階段,整個街區改造項目將在明年底全部完成。
西涇岸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位于街區的核心區域,北至西門大街、南至趙園·曾園、東至東面店弄、西至西面店弄,占地約2.4公頃。街區改造項目依據院落肌理邊界,打造了功能各異的房屋組團。同時,項目將通過長期穩定運營、對接優質資源,力爭實現核心片區在居住、業態和文化上的統一,持續平衡對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利用,妥善傳承本地文脈記憶。通過進行市政更新改造,街區的安全性、宜居性將得到大幅提升,為后續業態功能的引入創造良好條件。
城市更新是對城市文化和歷史記憶的深入挖掘和重新激活。西涇岸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依托趙園·曾園、文保建筑、傳統院落等資源優勢,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修繕重點建筑、更新整治歷史街區整體環境、改造提升核心區功能、引入高端酒店等產業項目,以多元化手段強化核心區的更新整治與煥新升級。項目致力于打造以“住”為主,集高端度假、傳統文化浸染、稀缺園林資源沉浸式體驗于一體的具有常熟特色的共生型歷史街區,同時通過對歷史街區改造提升的示范作用,爭取帶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到街區改造提升中,實現對古城的保護和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