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政府批準同意官窯山遺址等74處不可移動文物為第九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常熟共有3家單位上榜。其中,言子舊宅、翁氏宅第作為古建筑類別入選該名錄,常熟文廟則由“言子祠”(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單獨劃出,調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市文化遺產名錄進一步得到充實。
言子舊宅位于常熟古城區東言子巷,為春秋時期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魯國武城宰言偃的舊宅,也是常熟有文獻記載以來年代最早的名人故居。此宅坐北朝南,共三進,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成為常熟古城區內地標性建筑。翁氏宅第位于常熟古城區翁家巷門,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風格的官紳宅第,常熟翁氏是明清以來著名的文化世家、科舉世家、藏書世家。翁氏宅第建筑群遵循我國古代江南官宦宅邸以中軸為主的形制格局,分東、中、西三大部分,現存明清建筑20多處,因地制宜,變化生動,體現了傳統江南士大夫府邸的“禮制”與“宜居”并重的特點,承載著常熟翁氏家族深厚的文化積淀,是晚清政治風云的無聲見證。常熟文廟位于古城區學前街,始建于北宋時期,經過現代的復建與修葺,目前主要有三條軸線,分為東線、中線、西線,擁有數十座元朝至清代的碑石等古跡,是展示常熟科舉歷史文化、弘揚和研究儒家文化、祭祀孔子和言子的重要場所。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熟是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此次名單公布后,本市有國保單位6處、省保單位23處、常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7處。這些文化遺產不僅見證了常熟的歷史變遷,也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常熟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近年來,常熟市將文物保護作為傳承歷史文脈的核心抓手,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通過“修繕保護+普查挖掘”雙輪驅動,構建起全方位的文化遺產守護體系。在歷史風貌存續方面,本市聚焦歷史文化街區的活態傳承,針對街區原有建筑肌理與風貌特征制定專項修繕方案,精準實施保護性更新工程,先后完成沈石友宅、顧氏“環秀居”后樓、西面店弄6號、西倉前下塘17號、笛在月明樓等十余處文保單位及歷史建筑的修繕工作,在保留建筑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優化使用功能,使老建筑在當代生活中延續文化生命力,最大限度維持了歷史街區的整體風貌完整性。
與此同時,本市高質量推進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市302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的系統性復核,新發現具有保護價值的文物點43處,涵蓋古遺址、古建筑、近現代重要史跡等類型,全面覆蓋市域范圍內的重要文化遺產。為深挖文物背后的歷史脈絡,本市組織專家團隊開展專題研究,系統梳理每處文物的年代背景、建筑特色與人文價值,為后續數據匯總、成果編撰夯實基礎,也為構建全域覆蓋、分類科學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提供了核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