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著力構建廣覆蓋、多層次、立體式的社會救助體系。全市年社會救助均量達2.3億元,每年惠及困難群眾1萬多人,有力的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民生福祉持續改善,人民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常熟市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由市政府牽頭定期召開會議,就社會救助領域的政策制定、急難個案等進行討論。各鎮(街道)均設置了“一站式”救助服務大廳和救助服務綜合窗口,實現了基層救助服務窗口的全覆蓋。
二、拓展救助范圍。出臺了家庭困難重病重殘對象單獨納入低保、低保家庭內勞動力就業成本扣減等政策;將低保邊緣重病困難對象從4類擴展到22類;拓展醫療救助對象范圍,將低保邊緣對象納入免費參保范圍,將臨時救助對象中的大重病患者納入醫療實時救助范圍。
三、實施精準幫扶。出臺《常熟市支出型貧困家庭精準幫扶實施辦法》,切實解決我市因病因殘致貧等支出型貧困家庭的生活困難問題,推動社會救助由收入型貧困向支出型貧困輻射延伸,織密社會保障網。
四、補齊救助短板。出臺《常熟市臨時救助實施細則》,進一步突出了臨時救助補“短板”、掃“盲區”、托“底線”的重要作用,明確了臨時救助申請程序和審核審批流程,規范了臨時救助資金使用管理方式。
五、推進救助改革。積極推進社會救助審批事項改革,結合強鎮擴權的要求,實現將低保、特困、低保邊緣、臨時救助、低收入家庭登記等審批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完善制度措施,簡化工作流程,縮短辦理時限,理順受理、審核、審批、資金發放、動態管理各個環節,明確市民政局和鄉鎮(街道)職責分工,實現社會救助審批和監督管理職能的有效分離,落實屬地責任,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