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走,張書記喊我們去開村民議事會了!”村民寶珍拉著黃鶴鳴急匆匆地向陳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趕去。在這里,又一項新的暖心制度將全面推開。
陳塘村位于常熟市古里鎮西北部,全村總面積5.7平方公里,有29個自然村莊,人口9300人。從曾經的“雜亂村”蝶變成如今的“美麗村”,陳塘村用了三年時間,培育了“三支隊伍”,為美麗鄉村建設寫下生動注腳。
村委勇當“領頭雁”,打造“千村美居”新樣板
三年前,走進陳塘村,滿眼都是殘垣斷壁、輔房擁塞,設施陳舊,村民怨聲載道。三年后,再入陳塘村,所見之處一塵不染、小橋流水、鳥語花香,宛如世外桃源。這一切變化得從陳塘村黨委書記張雪燕上任之時說起。
2020年3月,到崗不久的張雪燕就遇到了作為村書記的第一個挑戰——在陳塘村推進“千村美居”工程。但是,要推倒村民花費心血蓋起來的輔房談何容易,加上陳塘村“331”違建拆除工作不徹底,導致村民對“拆房子”的抵觸情緒十分嚴重。張雪燕初來陳塘,碰上“拆舊建新”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工作一度陷入僵局。“千村美居”這項利民惠民的暖心工程無法推進,村民的生活品質就不能“更上一層樓”。張雪燕果斷放棄休息時間,每日拿著規劃效果圖,挨家挨戶走訪村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說明益處,認真聽取訴求。“光是為了拆除一個羊棚,做通村里的道路,我就先后上門和村民溝通了30多次。村干部真的要把村民的事當自己的事,才能取得村民的理解和信任,和風細雨推進工作。”張雪燕說。張雪燕和村民“打成一片”,村民們對她的態度也從懷疑轉為信任。原先誓不拆房的“釘子戶”開始主動拆違清障,曾經情緒激動的村民如今成了長效管護的骨干力量。
輔房拆完了,美麗鄉村怎么建?面對又一項“難題”,張雪燕帶領村委日夜兼程,每天穿梭在村莊上,實地考量,設計規劃。僅用100多天,就將6個“千村美居”點位高質量建設完成。空間騰出來了,村民出行便利了,一幢幢高大氣派的農家別墅整齊劃一坐落在道路兩旁,村民心里的“大石頭”徹底落了地。三年時間,陳塘村累計拆除輔房819戶42399平方米,完成28個村莊的美麗鄉村建設,惠及村民1578戶。
按照村民需求,陳塘村還結合當地農耕文化特色,統籌規劃宅前屋后閑置空間,因地制宜建設了美麗菜園、口袋公園、健身游園等公共區域。現在,身處陳塘村,村民可荷鋤挑擔耘菜圃,亦可閑庭信步話桑麻,長期不愿意回村的“游子”也陸續返鄉定居。“以前的村子臟亂差,到處是違章搭建,車子開不進。現在村莊景美了,道路通暢了,環境大變樣了,以后就住在村里。”陳塘村村民顧文奕高興地說。
鄉賢助力“打頭陣”,“陳心”實意為百姓解憂
“感謝村委,感謝鄉賢,大家一起把我的老房子翻新了,為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保障。”看著新房一磚一瓦壘起,70歲的老霍眼含熱淚,向大家表達著謝意。老霍是陳塘村的一名低保戶,無兒無女,多年來他只身一人生活在50平方米的“老破小”中。因經濟困難,老霍不愿翻建房屋。“千村美居”工程后,老霍年久失修的危房擠在鱗次櫛比的農家別墅前,顯得突兀。不僅如此,老霍的房子因規劃定位方案的調整,堵在村道入口處,既影響美觀,又阻礙出行。2023年,在鎮、村兩級和多位鄉賢的共同努力下,這件“煩心事”終于被提上日程。為了解決老霍的后顧之憂,村兩委多次上門,勘察危房的情況,與老霍溝通翻建事宜,并發動多位鄉賢捐款捐物。2023年10月,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老霍的“老破小”被夷為平地,村民心頭的“煩心事”也隨之煙消云散。日前,老霍已搬進舒適安全的新居。
為幫助村民更好解決家長里短的瑣事,陳塘村依托“陳心”工作室,創新探索社會治理新機制,成功推行“365”工作法。“365”意味著365天“全天候全方位”服務“不打烊”,守護好村民每一天。為了解開村民由來已久的鄰里矛盾,吳永琴、張建明兩位德高望重的鄉賢每天輪番坐鎮“陳心”工作室,勸導心里有疙瘩的村民,讓村民的煩心事有傾聽者更有代言人。村里還特聘了常熟市泰實律師事務所季衛良律師及其團隊擔任村法律顧問,駐村民警王祁擔任興村特崗治安專員,時刻為村民提供法律支持和安全保障,幫助村民化干戈為玉帛。老鄉賢“陳心”誠意化糾紛,當好“老娘舅”,新鄉賢親力親為做實事,當好“排頭兵”。陶建宏、黃琴生等8名企業家捐款51萬元,新建陳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設鄉賢工作室,為村莊發展出謀劃策;陳家段54戶村民“親如一家”,自發捐款將廢棄的蘑菇房改建成紅色鄉鄰先鋒站和休閑小游園,給村民提供了議事、休閑好去處;陳玉祥等56位鄉賢匯集220萬元,主動參與每個“千村美居”點位的建設和管護,大到村莊規劃,小到購置路燈,事必躬親。
2023年,陳塘村開展了“鄉賢返鄉日”等活動,通過村級重要活動邀請參與、村級民生工程出資出力等方式,撬動鄉賢文化資源,發掘吸納扎根農村、熟悉鄉土人情、善做群眾工作的“鄉賢”群體,搭建鄉賢特長“惠鄉”平臺,暢通鄉賢資金“惠家”之路,進一步提升鄉賢在參與村級發展的歸屬感、參與度和貢獻力。
村民當好“主人翁”,以“小積分”撬動“大文明”
一大早,70多歲的村民陳效效,扛著掃把,拿著抹布,出了家門。來到小游園等公共區域,陳效效頂著冬日的寒風,開始日復一日的清掃工作。這樣自發的清掃行為,陳效效堅持了三年多。夏天汗水濕透全身,他堅持在小游園拔草掃地,冬天手上長出凍瘡,他依舊早起清理垃圾。“我是一名老黨員,看到大家在為建設村子努力,我也想發揮余熱,讓村里的環境更美。”陳效效說。在陳塘村,像陳效效這般默默奉獻的村民還有很多。每月的“村莊清潔日”,陳塘村各公共空間就聚集著許多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大掃除”隊伍為村莊“一鍵美顏”,“志愿紅”也成為村莊最亮麗的風景線。
為進一步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經村委和村民集體協商,圍繞鄉村治理、關愛幫扶、鄉風文明、政策宣傳、凈美家園、糾紛調解6個方面,陳塘村制定了積分細則,建立“文明銀行”,采用“一事一記錄,一季一通報”的方式,用“小積分”撬動村民自治的熱情。村民作為儲戶,在參與6類相關志愿服務后,服務時長可換算成積分存入“文明銀行”,獲取生活用品、鄉土文創等物質獎勵。同時,賬戶積分是“星級文明戶”“黨員示范戶”“最美家庭”等先進評比的重要依據。“推行積分激勵機制后,村里‘比學趕超’的氣氛越來越濃厚,村民們由‘要我治理’變為‘我要治理’,庭院更加整潔有序,道路更加清爽暢通。村民們舍小家為大家,產生了共同的榮譽感,齊心協力守護家園。”看著干凈的村莊,張雪燕自豪地說。
陳塘村還推選出91位“敢說話、能管事”的村民擔任“海棠先鋒”,參與村莊考核和長效管護,訪“百家事”,解“千家結”。通過召開村民議事會,推行村規民約履約評議制度,陳塘村真正實現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決”,構建一個制度化、規范化、可復制、可推廣的“陳塘模式”,為鄉風文明、鄉村治理難題破解以及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