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工作部署,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付出艱辛努力,拼出了經濟向高攀登的昂揚態勢,產業發展平穩有序,轉型升級愈見扎實,全年各項經濟指標穩在合理區間,經濟運行實現量質齊升。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202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79.10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同比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18億元,同比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544.73億元,同比增長7.4%;第三產業增加值1490.19億元,同比增長5.0%。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4:50.2:48.4。
(一)生產側供給情況穩健有力
1、農業生產增勢良好。2024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8.67億元,不變價增長4.8%。
從行業看,農業(種植業)實現產值46.13億元,同比增長2.7%;林業實現產值1.76億元,同比下降1.4%;牧業實現產值3.31億元,同比增長0.5%;漁業實現產值15.61億元,同比增長5.9%。
從農產品重點種類看,全年實現糧食總產量24.36萬噸,同比持平;蔬菜總產量72.74萬噸,同比增長0.5%;生豬出欄10.69萬頭,同比下降5.8%;水產品產量26902噸,同比增長4.0%。
2、工業經濟增長平穩。2024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911.37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較1-11月提升0.2個百分點,扭轉下半年以來的回落態勢,穩住了增長局面。
從行業看,全市33個行業大類中有24個累計產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為72.7%,有19個行業增幅高于全市平均。累計產值前十的行業實現產值3926.88億元,同比增長3.1%,超出全市平均0.3個百分點,占規上產值的比重為80.0%,拉動全市規上產值增長2.4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3個行業增速超10%,合計拉動規上產值增長2.5個百分點。
從企業看,全市累計產值前20的工業企業合計實現產值1573.06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1.5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1.4個百分點。其中,立訊、波司登、豐田汽車、正力新能、達涅利、索特傳動6家企業累計增速超20%;龍騰特鋼、長春化工、立訊、波司登、奇瑞捷豹路虎5家企業累計產值超百億元,其中龍騰特鋼近250億元。
從類型看,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內資企業實現產值2804.73億元,同比增長3.7%,增速高于全市平均0.9個百分點,占規上產值的比重達57.1%,較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外資企業實現產值2106.64億元,同比增長1.7%。
2024年,全市實現限額以上批發業銷售額1983.71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凱隆、奇瑞捷豹路虎、龍特國際、喜隆4家企業合計完成銷售額579.42億元,占全市比重29.2%,拉動全市限上批發業銷售額增長4.6個百分點。全市實現限額以上零售業銷售額300.67億元,同比增長22.5%,全年始終保持20%以上的較高增長。
(二) 需求側發展活力有效發揮
1、有效投資降幅收窄。2024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9.63億元,同比下降3.1%,降幅較1-10月、1-11月分別收窄5.9個、5.3個百分點。
從投資行業看,全市工業投資完成324.24億元,同比增長13.5%,總量連續六年保持蘇州十縣市(區)首位;服務業投資完成283.38億元,同比下降17.3%。
從投資類型看,產業投資完成458.56億元,同比增長6.7%,增速高于固定資產投資9.8個百分點,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75.2%,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6個百分點,實體產業的拉動作用仍然顯著。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413.69億元,同比增長5.5%;5000萬元以下項目完成投資44.86億元,同比增長19.4%。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51.07億元,同比下降24.3%,拉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7.7個百分點。
從投資主體看,民間投資完成407.06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高于全市5.5個百分點,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66.8%,較去年提升3.6個百分點;國有投資完成134.25億元,同比下降17.6%;外資投資完成68.33億元,同比下降0.7%。
從消費業態看,新能源汽車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零售額23.47億元,同比增長17.1%。網絡零售活力突顯,全市通過公共網絡累計實現零售額144.39億元,同比增長59.2%,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2個百分點。
從消費門類看,全市累計零售額前10的商品類別中,除汽車類、文化辦公用品類2類負增長外,其余8類全部實現正增長。其中,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通訊器材類,糧油、食品類4類商品增速超20%,同比分別增長56.7%、44.1%、28.5%、24.3%。
2024年,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219.91億美元,同比增長2.6%,累計增速自1-10月浮出水面后逐月提升,回暖態勢進一步鞏固。其中,出口額160.63億美元,同比增長4.6%,增速實現逐月提升,達年內最高。
從貿易類型看,全市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143.72億美元,同比增長4.6%;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34.57億美元,同比下降11.0%。
從注冊類型看,全市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116.66億美元,同比增長18.7%,增速比全市進出口總額高16.1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99.91億美元,同比下降12.0%。
(三)重點領域支撐狀態持續穩固
1、財稅收入保持增長。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38.60億元,同比增長0.5%,增速高于蘇州大市。其中,稅收收入192.79億元,同比下降0.9%,稅比為80.8%。
二、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
(一)主要指標蘇州領先
受益于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顯效,今年以來,我市經濟持續穩定運行,多項指標在蘇州居前。其中,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6.2%,增速全年保持高于全國、全省、蘇州的良好態勢,全年列蘇州第5位,較上年提升5位;工業投資總量超320億元,連續6年列蘇州首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列蘇州第2位;農業產值總量列蘇州首位,增速列蘇州第2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營利性服務業營收、限上批發業銷售額等多項主要指標增速也均在蘇州前5位。
(二)企業效益明顯改善
受工業生產恢復帶動,加之減稅降費及退稅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實、加力提效,全市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持續改善,盈利情況總體向好,為后續工業穩增長奠定良好基礎。1-12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003.78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利潤總額320.66億元,同比增長15.1%,今年以來連續7個月超兩位數增長。企業成本費用穩步下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減少0.41元。
(三)內需潛力有效激發
隨著“兩新”政策持續加碼落地,有效助力激發內需潛力。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速全年始終保持在蘇州前列,表現出了較好活力,限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增速均實現較快增長,增速分列蘇州第1和第3位。交通運輸客貨兩旺,生產生活加速流通。2024年全年完成全社會貨運量2365萬噸,同比增長9.4%;貨運周轉量49.40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4.3%;全社會客運量2090萬人次,同比增長14.9%。
三、經濟運行存在的隱憂
(一)市場環境仍然動蕩
一是國際市場潛在壓力攀升。特朗普正式上臺后,將推行特朗普2.0版新政策,加征關稅是大概率事件,目前,2025年一季度仍有“搶出口”效應延續,帶來一定增長,但后期回落壓力仍然較大。二是市場預期仍然偏弱。12月,全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1%,較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仍有跌落臨界點的危險。其次,PPI價格指數仍同比下降,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2.0%,生產端供需兩弱的情況仍然存在。三是企業經營冷熱不均現象較為明顯。今年以來,工業企業效益情況有所改善,總營收、總利潤增速持續回升,但從虧損情況看,仍有24.6%的規上工業企業處于虧損,較去年同期擴大1.6個百分點,虧損總額52.19億元,同比增長5.8%。特別是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依舊面臨較大壓力。2024年,全市規上工業中,小微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4.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虧損小微企業合計虧損額28.48億元,同比增長8.6%。
(二)內需增長基礎仍不穩固
一是消費穩增長壓力仍然較大。今年以來,得益于以舊換新等政策的支持,促進了社零有效增長,其中,政策集中的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通訊器材類、新能源汽車類商品分別增長56.7%、28.5%、17.1%,遠高于社零增速,但政策涵蓋不及的領域增長情況仍不理想,致使全年社零增速自年初高位以來,總體呈逐月回落。從旅游業情況看,2024年全市A級景區接待境內外游客646.3萬人次,同比下降1.9%,整體也不及上年。二是居民收入支出情況不及預期。2024年全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64元,同比增長4.9%,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6751元,同比增長4.8%,居民支出增速低于消費增速,居民消費意愿不及預期。三是房地產市場仍然低迷。2024年,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27.25萬平米,同比下降15.2%,降幅較上半年、前三季度顯著收窄,但仍低于蘇州大市9.2個百分點。網簽的市場化銷售面積74萬平米,月均銷售僅6萬平米左右。此外,從投資情況看,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24.3%,仍處于深跌區間。
四、有關建議
2024年,全市經濟運行在外部壓力增大、內部困難增多的情況下,頂住壓力,勇毅前行,總體實現了經濟運行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局面,提振了全市上下堅定發展的信心,為“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奠定了較好基礎,也為2025年實現“開門紅”積蓄了更多力量。新的一年,建議:
(一)全力提升投資效能
堅持項目為王理念,樹牢“大抓項目、抓大項目”工作導向,圍繞國家“兩重”“兩新”支持政策,聚焦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我市重點產業,做好項目招引,“招大引強、培優育強”,全力引進整機型、鏈主型項目。同時,狠抓項目進度,優化項目推進。進一步落實重大項目督查推進機制,推動未開工項目盡快開工,對已開工項目持續跟蹤監測,確保項目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釋放產能規模,形成增量帶動效應。
(二)全力激發消費潛能
堅持把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錨定重點領域,把握關鍵環節,強化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打好政策“組合拳”,充分激發全市消費潛能,帶動城市經濟發展。一是夯實大宗消費基礎。繼續用足用好國家、省、蘇州制定的一攬子增量政策工具箱,激發汽車、住宅、家裝家居等大宗消費潛力。二是提升服務消費品質。加快推動服務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轉型升級,積極培育首發經濟,打造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用足用好優勢資源,著力培育開發“農文旅”行業新增長點,增加優質服務供給。三是挖掘鄉村消費潛力。積極推動大型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臺及現代服務企業布局農村,引領品牌與品質消費深入鄉村腹地。聚焦汽車與家電領域,激勵企業面向農村市場推出促銷活動。
(三)全力積蓄發展動能
堅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不斷推進全市產業現代化發展,培育壯大發展動能。一是改造升級傳統產業育新質生產力發展之基,“四合一”推進制造業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智改數轉網聯、增資擴產,加快低效企業轉型和老舊設備更新,引導金屬制品、化工等行業企業優化產品供給。二是鞏固提升支柱產業壯新質生產力發展之效,聚焦優勢產業、集中優勢資源,堅持“核心產業+”理念,推動支柱產業向高端跨越、智能升級、綠色轉型。三是布局未來產業謀新質生產力之勢。聚焦“人工智能+”、“數據要素x”、工業無人機、eVTOL等領域謀劃布局,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努力在新領域新賽道上搶占先機,培育壯大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