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春末夏初,隨著氣溫逐漸升高,病原體生長繁殖日趨活躍,又逢“五一”小長假,人員流動與聚集、外出旅游明顯增多。監測數據顯示,近期常熟呼吸道傳染病整體較平穩,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持續在低水平流行階段;而根據往年的監測數據,5月份手足口病將進入高發期。天氣漸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登革熱等蟲媒病以及鸚鵡熱在國內部分地區已有病例上報。常熟疾控提醒廣大市民應重點關注手足口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登革熱和鸚鵡熱等傳染病。
手足口病
關注度★★★★
疾病科普: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起病急,潛伏期一般為2~10天,平均為3~5天,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皰疹或破潰后形成潰瘍為主要臨床癥狀,可伴有發熱、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部分病例皮疹不典型。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易在學校、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發生聚集性疫情。
預防措施:
1.教育孩子養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等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保持環境衛生,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2.托幼機構要做好晨、午檢,發現孩子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皰疹,通知家長及時帶幼兒就診,待癥狀完全消失一周后才能返回幼兒園。
3.避免接觸患病兒童,本病流行期間,盡量不帶嬰幼兒和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兒童出現發熱、出疹等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
4.做好玩具、兒童個人衛生用具、教室以及公共活動區域等的清潔消毒工作。
5.中醫認為立夏濕熱交蒸,易感邪毒,宜調脾胃、清暑濕,手足口病中醫診斷為口瘡以濕熱邪毒為主,飲食可多食冬瓜、絲瓜清熱利濕;忌辛辣油膩、生冷甜膩,防積熱生毒。兒童可飲淡竹葉茶清心降火,薄荷水清熱利咽。手足口病作為傳染病宜保持居室通風,勤洗手。順應節氣,扶正祛邪,減少濕熱內蘊,防病于未然!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關注度★★★★
疾病科普: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我國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體為大別班達病毒,主要經蜱叮咬傳播,人與人之間也可經直接接觸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傳播。該病潛伏期約為1-2周,起病急,主要癥狀為發熱,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適、乏力、肌肉酸痛、頭痛、惡心、嘔吐、厭食、腹瀉等癥狀,后期常出現心、肝、腎等臟器損害的表現。
預防措施:
1.在蜱活躍的季節(3-10月)應盡量避免去森林、丘陵地區及草地等環境。如必須前往上述環境,則提前做好防護。建議穿淺色長衣長褲,扎緊褲腿,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裸露的皮膚涂抹含避蚊胺、驅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驅避劑。
2.回家后及時洗澡,檢查腋窩、腹股溝、頭皮、頸部、腰部及腳踝下方等皮膚褶皺、薄弱部位有無蜱附著。如果攜帶寵物外出游玩,需及時檢查寵物耳部、腹股溝等部位有無叮咬的蜱。
3.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皮膚,應盡快將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拍碎、碾碎或抓住蜱飽血部分拔除,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宜用小號鑷子等工具貼近皮膚夾住蜱口器部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并自我觀察身體狀況兩周。一旦出現發熱、惡心、腹瀉、食欲不振等疑似癥狀或蟲咬傷口體征,應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4.未病先防時,中醫強調提升正氣。日常可通過穴位按摩增強體質,如足三里穴,按摩至有酸脹感為宜,能激發身體陽氣。也可用藿香、艾葉、丁香等碾碎裝入香囊隨身佩戴,借芳香之性抵御外邪。已病康復期,患者身體虛弱,宜溫補氣血??捎命S芪、當歸燉雞湯幫助補氣養血;山藥、芡實熬粥滋養脾胃。同時配合八段錦等溫和運動,促進氣血流通,加快身體恢復。
登革熱
關注度★★★
疾病科普: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叮咬傳播的一種以發熱、皮疹和全身疼痛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傳染病,通常在夏秋季節高發。登革熱的潛伏期一般為3~14天,多數為5~8天?;颊吆碗[性感染者是主要的傳染來源?;颊咴诎l病前1天至發病后5天都具有傳染性。
預防措施:
防蚊是預防登革熱最重要的措施。
1.到登革熱流行區旅游或生活,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并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蚊蟲驅避藥物。
2.做好個人防護,使用紗窗、蚊帳、驅蚊劑等防蚊設備。避免在樹蔭、草叢、涼亭等陰暗潮濕處逗留。
3.及時清理房前屋后的缸、罐、廢舊輪胎、啤酒瓶、竹筒、陶瓷器皿等積水容器。
4.一旦有發熱、頭痛、關節痛、皮疹等不適癥狀,特別是近期有國內外疫區旅居史的,應及時就診并說明旅居史,配合住院隔離治療。
5.在登革熱流行季,應順應自然規律,早睡早起,保證每天7-8小時的充足睡眠,讓身體得到充分休息;多吃清熱利濕的食物,如綠豆、赤小豆、冬瓜、苦瓜等;還可以制作中藥茶飲,取金銀花、菊花、荷葉各3-5克,用開水沖泡飲用,以清熱解毒、祛濕消暑;可選擇散步、太極拳等溫和運動,每周進行3-5次,每次30分鐘左右。但要避開清晨和傍晚伊蚊活動高峰期外出鍛煉。另外,艾葉、藿香、佩蘭等中藥有驅蚊作用,將它們粉碎做成香囊掛在身上,能辟濁逐邪、驅蚊防疫。
鸚鵡熱
關注度★★★
疾病科普: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人獸共患病。潛伏期通常為5至14天,最長可達45天,通常的傳播方式為易感人群吸入了含有受感染鳥類的干燥糞便或呼吸道分泌物的灰塵,極少情況下也可能通過鳥類咬傷或者直接接觸傳播。鸚鵡熱臨床癥狀差異較大,輕型可能表現為無癥狀,一般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如發熱、寒顫、頭痛、肌肉疼痛、咳嗽,肺部影像學檢查可見肺大葉或間質浸潤,重型表現為重癥肺炎伴全身嚴重癥狀,如呼吸衰竭、心內膜炎、心肌炎、肝炎、關節炎、腦炎和敗血癥等。
預防措施:
1.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鳥禽,不收養、購買、接觸來歷不明、未經檢疫的鳥禽;鳥禽到家后應隔離觀察2周。
2.家養鳥禽注意環境衛生,鳥籠應置于室外通風處,定期對鳥籠等用具進行清洗消毒,清洗前應先用水或消毒液濕潤鳥籠,同時戴好口罩及手套,避免吸入揚起的塵埃。
3.接觸鳥類及其糞便、分泌物后,要用流動的清水和肥皂徹底洗干凈手。
4.烹飪禽類時要徹底煮熟煮透;不購買、接觸和食用病死禽。
5.若接觸鳥類、家禽等后出現發熱、頭痛、咳嗽等癥狀,應及時前往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并告知醫生相關接觸史。
6.中醫認為,人體正氣充足,外邪不易入侵。日??赏ㄟ^飲食來調養,多吃山藥、芡實、薏仁等健脾益胃的食物,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升正氣。若不幸感染鸚鵡熱,除正規治療外,還可配合中醫理療退熱,如可用刮痧,刮拭大椎、曲池等穴位;耳尖放血,消毒后點刺擠血;按摩合谷、曲池等穴位,均能輔助清熱解表、疏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