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市小麥正處于越冬階段。受秋播期間不利天氣的影響,全市小麥播期總體推遲,播期跨度較大,苗情不平衡性突出,平均苗數較常年偏少2成,平均葉齡偏小1葉。晚播麥田普遍處于苗期至分蘗期。雖然近期溫度較高光照充足,但由于墑情不足,導致小麥生長和苗情轉化升級緩慢;部分過遲播(11月底至12月)的田塊出苗速度慢、出苗期拉長,一些田塊仍處于出苗過程中。部分田塊播種時只施用了復合肥,因持續無雨無法增施分蘗肥,導致部分在田麥苗既缺肥又缺水,輕則表現為苗矮、葉小、蘗少,重則表現為植株枯黃、分蘗停止等。
去年12月中旬以來,我市降水明顯偏少,如在小麥返青期(常年2月10日左右)前仍無有效降水,將給小麥生產帶來較大威脅。針對今年小麥葉齡偏小、莖蘗數偏少、三類苗比例偏高的特點,各地要搶抓晴暖天氣,及早搞好抗旱保苗和抗旱促長工作,并加強麥田分類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升級,打好夏糧穩產豐收的基礎條件。
1、及早進行抗旱保苗和促長。對于旱象明顯,出苗較少、出苗困難的田塊,要及時落實澆灌或溝灌洇水等有效措施來抗旱,促進出苗、促進生長、促進苗情轉化升級。有條件的優先采取噴灌措施,澆灌冬水一般宜掌握在“冷尾暖頭”、氣溫回升至日均溫≥3℃、“夜凍日消”的晴天,澆灌水量不宜太大,以每畝40-50立方米為宜;溝灌時注意洇灌滿溝水滲透至畦面(以上午灌水,入夜前滲完為宜),切莫大水漫灌。如田面不平整導致田間積水,則應速灌速排,防止冰凍傷苗及澇漬危害。
2、做好鎮壓提墑。對于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麥田,將鎮壓提墑作為麥田抗旱管理的重點措施。要堅持“壓干不壓濕、壓軟不壓硬、壓輕不壓重”原則,選擇“冷尾暖頭”氣溫回升、無霜凍無露水的晴天,重點對秸稈還田量大、播種質量差、播后鎮壓不到位、表土松軟、露籽苗或懸空籽苗多的田塊,進行適度鎮壓,以彌合土縫,促進根土密接,達到提墑、保溫、防凍效果,注意切忌在寒流天氣來臨前或土壤濕度大時鎮壓。要根據苗情長勢長相把握適當的鎮壓強度,旺苗可適當重壓,弱苗、小苗不壓或輕壓為宜。
3、因苗分類科學肥料運籌。對于目前田間苗數不足25萬的田塊,可在澆灌水后每畝追施7.5~10公斤尿素,促進分蘗成穗和苗情轉化升級。對于目前苗數25-35萬的田塊,基肥中未配施尿素的麥田,應結合澆灌水后每畝施5.0-7.5公斤尿素,促進麥苗出葉、分蘗等生長;對于基肥中雖配施了尿素氮肥但目前因旱黃苗的麥田,可結合澆灌后每畝施用5公斤尿素,促進麥苗恢復生長;對于適期播種、葉色正常、群體莖蘗數充足的一、二類苗田塊,只要已經施足基苗肥和壯蘗肥,冬季無需再追肥,以免無效分蘗徒長,爭奪養分。對于長勢偏旺、苗數偏多(50萬/畝以上)的田塊,應采取適度鎮壓或化控,提高抗逆能力。
4、保持溝系暢通。“麥田一套溝,從種喊到收”。利用冬閑時間,對溝系尚不完善、不配套(如溝系深度或密度不夠、田頭溝不通、內外溝不暢)或者有坍塌、淤堵的麥田,應及早補開、增挖,提高溝系標準,清理、疏通內外溝系,確保排灌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