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蟹池水草已基本完成栽種、早期生長階段,此時水草管理重心需轉向水草生長期動態維護與系統調控,通過科學管理保障水草健康生長,優化蟹池生態環境,為河蟹穩產高產奠定基礎。
一、生長監測及動態調整
養殖戶應及時觀察水草顏色、密度及覆蓋范圍,如伊樂藻保持覆蓋率40%-50%,輪葉黑藻高度控制在60厘米左右,苦草莖葉無黃化。若伊樂藻過密(覆蓋率>60%),需及時疏除部分植株,避免底層缺氧;過稀(覆蓋率<30%)則及時補種伊樂藻,避免河蟹蛻殼困難。伊樂藻若長勢較快長至水面時,建議養殖戶打頭修剪,保留水下30厘米,促進側枝分蘗。
二、營養與水質協同調控
近期降雨較為頻繁,水草因缺乏光照生長緩慢,養殖戶需施加腐殖酸鈉+生物肥,增強水草活力;如遇水草葉片發黃,應選擇每周晴好天氣潑灑氨基酸肥或鈣鎂磷肥。當前時期水體透明度應維持30-40厘米,夜間開啟增氧機2-3小時,尤其陰雨天氣;勤檢測水質,pH控制在7.5-8.5,氨氮<0.2mg/L,指標超標時及時潑灑EM菌+紅糖進行水質調節。
三、病蟲害綜合防控
近兩年蟹池中水草深受吃草蟲危害,蟹池中引入新水過程中應加裝濾網,防止外源蟲卵隨水流進入蟹池;池邊懸掛頻振式殺蟲燈,夜間利用燈光誘殺成蟲,減少產卵量。若生產過程中水草遭受吃草蟲侵襲,應及時施用生物性農藥全池潑灑(謹慎使用),施藥前停喂1天,減少河蟹誤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