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熟市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踐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積極探索實施農村宅基地空間移位,堅持農房更新和農村基礎設施更新同步開展,不斷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和住房安全,提升村莊風貌、節約土地資源。全市已有12個鎮(街道)編制了農宅移位專項方案,累計實施農宅移位點位143個,涉及農戶1475戶,預計可節約土地456畝,逐步形成農田連片、村莊集聚的格局,實現了農戶“安居”、環境“宜居”、村莊“美居”,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歷史性的改善。
一、明確“移什么”,構建系統性、導向性、時序性的推進機制。一是突出系統性。結合全域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系統推進農宅空間移位和農房改善,統籌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制定《關于千村美居實施過程中農村宅基地歸并移位的指導意見(試行)》等文件,成立市級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各鎮(街道)成立專門工作組,明確專人推進農宅移位和美麗鄉村建設等相關工作。二是突出導向性。從破解耕地碎片化的角度出發,對戶數較少(原則上5戶以下)、位置偏遠、交通不便、設施配套不完善、翻建率低的村莊(農宅),特別是影響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的零星農房實施移位。同時結合區域發展需要,對位于拆遷撤并類村莊內、重大項目規劃管控區內、重要交通設施防護廊道內的農宅,引導其移位至規劃發展村莊或規劃確定的集中居民點異地建房。通過將零星村莊、零散農戶聚集到一起,可以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適度集中,把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到道路、停車場、污水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建設質量,實現財政資金使用效應的最大化。三是突出時序性。結合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專項行動,對無法進行原址翻建且有安全隱患的農房優先及時進行移位改造,重點推進1980年及以前建的農房改造改善,支持鼓勵1981年至2000年所建農房的改善。據統計,自從2018年常熟市農村住房常態化管理以來,全市保留村莊均已完成農宅定位方案的編制,有約3.3萬戶農戶提交了農房翻建申請,其中約2.7萬戶已建成。
二、規范“怎么移”,建立以村民議事協商為核心的三項原則。一是規劃引領原則。在實施農宅空間移位前組織編制鎮域專項方案,組織相關職能部門進行會審。優化調整鎮村布局規劃和“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形成村莊空間移位的法定規劃支撐。建新地塊嚴格選址,優化完善農宅定位方案,兼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利用效率。二是以人為本原則。在推進過程中,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由村委會召集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充分討論移位過程中的重大事項特別是農宅定位方案和村莊優化提升方案,充分聽取農戶意愿、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召開戶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等,推動“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既鍛煉了干部隊伍能力,又拉近了黨群干群關系。三是資源節約原則。堅持村莊建設用地減量化的要求,農宅移向原來基礎設施條件較好、集聚度高的地方,減少新增基礎設施的配套投入。規劃的建新點充分利用集中居住區原有閑置宅基地、拆違后騰退的建設用地、集鎮及村莊內外空閑地等零星土地。拆舊地塊高標準實施復耕復墾。堅持投入資金總體可控、量入為出,在公平、自治和規范的前提下,探索建新地塊基礎設施配套費的分擔以及房位、房型差異選擇費等合理安排的途徑。
三、強化“如何建”,構建全域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機制。一是強化高位協同推進。建立由市委市政府牽頭、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的機制,整合農業農村、住建、資規、財政等部門的資源。建立健全資金投入機制,市級對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村莊以每戶3—5萬元的補助標準投入專項資金,鎮村同步設立配套資金,鼓勵鄉賢捐資捐物,探索形成市級補、鎮級配、村級投、鄉賢捐的資金投入機制。目前全市“千村美居”工作已累計投入各級各類資金約47.69億元,共有3794個村莊舊貌換新顏,實施覆蓋率達82%,通過實施農宅空間移位,房屋風貌更好,配套基礎設施更齊全,村莊環境得到了歷史性改善。二是強化公共空間整治。在引導農戶對農村住房有序更新的同時,結合違法建設專項整治等工作,拆除村莊內部一些私自搭建、有自身利益的“違章建筑”,不僅進一步打開村莊內的公共空間,部分歷史遺留的土地矛盾、鄰里糾紛也隨之化解。拆出的空地按照面積大小、地理位置和地塊性質等進行修復或改造,既可用于農宅移位翻建,也可用于建設公共配套設施,變成了健身步道、健康游園、美麗菜園和停車位等。三是強化整體風貌設計。制定《關于加強村莊風貌建設的指導意見》,編制農村住房效果圖集,落實雙簽約管理和帶方案審批。如建新點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原則上新建的農房要采用二聯體及以上布局。鼓勵各鎮村聯合聘用設計師駐村,通過購買專業服務、引進志愿服務等進行整體設計,在秉承白墻黑瓦的江南水鄉風貌基礎上,對整村、連片翻建的村莊進行社區式、景觀式整體設計,優化村莊整體風貌和基礎設施布局規劃。
四、謀劃“誰來管”,探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機制。一是建立一項機制。構建以先鋒領治、村民自治、履約法治、鄉風德治、數字智治為核心的“五治融合”鄉村治理機制,通過黨建引領,突出農民主體作用,將“建、管、治”三位一體協同推進,加快推動和發揮廣大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主人翁作用,努力推動包含農房建設管理在內的農村人居環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二是建立一支隊伍。組建村莊環境長效管理專班,開展調研評價,定期邀請“兩代表一委員”共同參與。建立人居環境動態尋訪隊伍,運用“隨手拍”小程序完成亂搭亂建、亂堆亂放等人居環境問題的發現、交辦、整改閉環管理。三是建立一個平臺。結合數字鄉村建設,開發建設集問題尋訪、分析研判、閉環處置、管理調度于一體的常熟市農村人居環境數字化智慧監管平臺,實現村莊人居環境的智慧化監管。推行以“五治融合”鄉村治理機制,有效鞏固了農宅空間移位后的村莊人居環境,實現了農村人居環境常態長效,讓美麗家園從“一時美”變成“時時美”,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奠定堅實的基礎。